论琦善在藏施政措施及影响

来源 :中央民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oolx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公元十七世纪至十八世纪,清中央政府遵循“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的治边思想,不断地调整治藏政策,制定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措施,充分体现了“一切政治,悉因其俗”~1的原则。所采取的金瓶掣签措施,遵循的因俗而治的原则等,不仅说明前清治理西藏地方是成功的,而且对今天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嘉庆、道光之后,随着国势渐弱,清廷在治藏方面也显得相对疲软。尤其是道光帝重用琦善为驻藏大臣,成为清政府治藏的转折点。由于琦善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他的个人经历以及他在西藏的举措,极具典型性,对研究清晚期治藏政策、驻藏大臣权力的削弱和英帝国主义觊觎中国西藏地方等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涉及的主要论点是就琦善任驻藏办事大臣期间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来分析他对清朝后期治理西藏地方所产生的影响。琦善(约1790—1854年)在中国历史上是个颇有争议的人物,他出生于满洲贵族家庭,正黄旗人。历任巡抚、总督、将军等职,官至大学士。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以英军船坚炮利为名,力主妥协;并诬陷坚决禁烟的林则徐措置失当,导致林被治罪革职。琦善之表现被后人比作“秦桧”,后因与英人私订《穿鼻草约》,被革职拿问。但很快又带罪起用他为驻藏大臣。
其他文献
硅砂在应用中存在耐火度低、热膨胀量大等影响铸件质量的问题。非石英质原砂,具有耐火度高、膨胀系数低等优点,但其资源稀少、价格高,增加了铸件的成本,易与某些特殊成分的金
以市场调查数据为基础,对西递、宏村两个乡村旅游地的游客旅游体验质量进行测评,发现游客对乡村景观风貌和民俗文化传统评价较高,在旅游项目、环境卫生条件、居民态度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