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PP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模式,即公私合营模式,是公共部门通过与私人部门建立伙伴关系提供公共产品或服务的一种融资方式。在城市水生态建设领域推广和运用PPP模式,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建设运营已经成为了近年来的流行趋势。但一个项目是否采用PPP模式应当先通过物有所值评价。2015年,我国出台了《PPP物有所值评价指引(试行)》(财金[2015]167号),要求物有所值评价以定性评价为主,鼓励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开展定量评价。但物有所值评价在我国PPP项目应用中存在计量模型不成熟、缺乏实践验证等问题,与国际上相比只是初级探索阶段。如何恰如其分地把PPP模式引用到城市水生态项目中和通过哪些指标来对城市水生态PPP项目开展物有所值评价的实践和研究更是不多。本文以QZ市水生态PPP项目物有所值评价为例,探究其评价过程,评价该物有所值评价工作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以期为我国PPP项目物有所值评价提供参考和启示。本文以QZ市其中一个水生态PPP项目物有所值评价为研究对象,结合交易费用理论、成本效益理论、综合评价理论,分析Y评估公司在对该项目进行物有所值评价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包括评价指标内容不完善、指标权重的设置缺乏依据、评审打分随意性强、评价程序有缺陷、评分结果计算不科学等。分析主要原因是因为评价方法本身存在缺陷、评价方法缺乏实践验证、地方政府迫切推进项目等。据此提出改进建议:第一,细化定性评价指标,设置二级指标,增加评价内容,优化评价操作即将每项二级指标打分分为几个等级以提高评价效率。第二,对专家评分进行标准差验证。如果评审打分一致性低、评分结果差距大,应把差异大的指标重点抓出,组织专家重新评审。第三,采用熵值法重新确定评价指标权重,城市水生态PPP项目应遵循行业特性来设置指标内容及权重,根据重新确定后的指标权重计算评分结果。第四,对项目增加物有所值定量评价,通过分步骤计算公共部门比较值(PSC)值、PPP值及物有所值(VFM)量值,用数据作为支撑,获得物有所值定量评价结果,提高评价结果的全面性和准确性。第五,政府应加强对评估行业的管理,建立动态的物有所值评价机制和以绩效考评为核心的事后监督评价机制。最后对全文进行梳理总结,并得出PPP项目物有所值评价的启示,以及总结研究不足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