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历史上的社会建设思想日益引起学术界的关注,如2005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设立“我国历史上关于社会建设理论研究”等。在北宋社会变革趋势增强,文人地位提高及其“同治天下”的政治主体意识抬升,社会经济繁荣发展,国势内忧外患,以及在儒学复兴大潮中宋代士大夫激发出高度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等社会背景下,“三苏”社会建设思想应时而出。“三苏”以基层社会组织建设作为推进社会建设的切入点,苏洵以私修族谱发起“收族”的信号,进而通过追认和彰显先祖,规范和固化家族祭祀礼仪等举措强化宗族稳定性,并注重对族人进行宗法礼德教育,冀以稳定基层社会秩序。在传统儒家“德主刑辅”治国思想指导下,“三苏”主张推崇礼治、重德引俗、善用法治,运用软性控制与硬性控制两种社会控制手段,刚柔并济,综合为用。在传统儒家憧憬“大同”“小康”理想社会思想的影响下,“三苏”以重新整合和调适各种社会关系为重点,对统治阶级、民政治理以及军政大局作了理想设定,其理想社会模式可概括为政治清明,百姓安顺,军事精强,对外独立,国势强盛。与同时代士大夫社会建设思想相比,“三苏”社会建设思想具有一定的现实性、稳健性和综合性,在推动北宋社会关系调理、秩序重建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对当今“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某些普世性的思想借鉴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