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济全球化使得传统生产过程中产品的“国家制造”已经逐渐转变成了“世界制造”,传统意义上特定国家的“货物贸易”或“服务贸易”也已转变为多个国家之间的“任务贸易”。中国在不断融入全球价值链的过程中,虽然贸易规模迅速扩张,并积累了大量贸易顺差,但在此过程中中国贸易企业获取的实际贸易利得是极为有限的。明确中国在全球价值链分工链条中所处的实际地位,并确定中国制造业国际分工地位的影响因素,对于中国各行业在充分融入全球价值链分工的过程中做出有针对性的改进,从而提升国际分工地位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测算一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地位的过程中,由于生产的不同阶段由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来完成,中间产品可能多次跨越国界,传统的贸易统计方法难以准确反映各国在参与国际分工过程中的获益程度。因此本文基于增加值贸易统计方法和世界投入产出表,对Antras et al. (2012)提出的上游度指标进行改进,将直接增加值系数融入行业上游度的测算过程中,测度了中国与美国、日本、德国、印度、巴西的制造业细分行业层面的上游度以及制造业整体层面的相对上游度,并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发现中国制造业在纸制品和印刷出版和机械行业的国际地位变动最明显,在橡胶和塑料制品以及电子和光学仪器等行业出现下游化趋势;在制造业整体相对上游度的国际比较中发现,美、日、德三国明显处于上游,而中、巴、印则一直处于相对下游的位置,说明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非常明显,如何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和发展经验、向高增加值环节迈进,是发展中国家未来发展的重要一步。通过对中国制造业行业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发现,研发投入、劳动力、固定资产净值和出口依存度对于中国制造业细分行业的上游度均有显著的影响,且各变量对不同行业的上游度的影响方向不同。最后提出相关建议,认为中国应当从加大技术研发、改善要素禀赋结构和改善对外贸易条件等方面提升中国制造业的国际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