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玉米是世界三大粮食作物之一,是公认的黄金食品。西南丘陵区作为我国重要的玉米产区之一,机械化程度较低,夏季干旱灾害频发,严重危害了玉米产量的形成,制约了玉米产业的发展。有研究表明,籽粒大小与播种深度是影响机播质量的重要因素,本试验以本地区广泛使用的正红505为材料,采用裂区试验设计,3个籽粒大小为主处理,3个播种深度(2,6,10 cm)为副处理,调查了玉米的出苗特征、苗期生长、根系分布、物质积累、产量及其构成,主要结论如下:1.两年试验中,玉米出苗率随着籽粒的增大呈增加趋势,大、中粒种较小粒种的增幅为7.0%~11.3%,田间出苗后,大、中粒种的幼苗生长较旺,根系发达,茎基粗壮,叶面积大,干物质积累多,壮苗指数高,幼苗更健壮,这种差异随生育进程推进有缩小趋势;浅播(2cm)有利于出苗,破土、出苗时间较早,出苗率高,而适当深播(6,10 cm)有利于幼苗生长,幼苗更健壮,这种差异随生育进程推进有增大趋势,特别是在干旱条件下。2.苗期植株叶片chl a、chlb、chl含量随着籽粒的增大和播深的增加均有增加的趋势,随着植株的生长,籽粒间差异减小,而播深间差异增大。同一光强下,较大粒种Pn、Gs、Tr均高于小粒种,随着光强的增加,Pn、Gs、Tr升高,其中10cm深播(大、中粒种)和6 cm播深(小粒种)上升幅度较浅播(2 cm)大。光饱和点、光补偿点、表观量子效率、最大净光合速率均随着籽粒的增大和播深的增加而增大,且差异均以光饱和点最大,最大净光合速率以籽粒间差异最大。3.苗期植株叶片POD、SOD、CAT活性均随着籽粒的增大而增加,随着播深的增加而降低,其中SOD差异最大;丙二醛(MDA)的含量随着籽粒的增大和播深的增加而变小。其中深播处理(6,10 cm)下,植株受旱程度低,所以抗氧化酶活性和丙二醛含量均较低。4.大粒种和深播处理下玉米根系发达,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较大。在生育前期根系分布主要集中在0~10 cm 土层,占比达80%以上,随着生育进程的推进,根系生长加快、分布变广,10cm以下土层根系占比逐步增多。深播有利于根系生长、分布,主要体现拔节期以后和较深土层,随着播深的增加,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均有增加的趋势,大、中粒种表现更为明显。5.在玉米生育中后期,大、中粒种和深播处理(6,10 cm)也能明显促进植株的生长,株高、茎粗、叶面积和干物质量均随着籽粒的增大和播深的增加呈增加趋势,籽粒间差异2016年较大,特别是吐丝期,播深间差异在大口期较大,吐丝期差异缩小,成熟期差异再次变大。6.随着播种深度增加和籽粒的增大,玉米产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幅,差异以播深间较大。两年试验相比,2015年产量高出9.0%,2016年整体产量降低但是处理间差异更大,特别是播深之间,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增产的原因主要是穗部性状得到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