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近年来,中医、西医在治疗慢性病毒性乙型肝炎上都取得了重要进展。根据乙肝的临床表现,与中医学“黄疸”、“胁痛”、“瘾积”、“肝瘟”、“臌胀”等的记载颇相类似。正气不足是发病发生的内在因素,湿热毒邪是主要病因。慢性乙肝的病机要点为湿热瘀毒互结,肝脾功能失调,渐致肝脾肾亏虚。中医治疗以保肝、提高免疫力、抗纤维化和抗病毒为主,常选具有滋补强壮、促进体内产生内源性干扰素、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抗肝损伤、抑制病毒复制、促进肝功能恢复作用的中药增强吞噬细胞功能;用具有祛邪解毒作用的中药清除乙肝病毒、降酶、退黄。西医认为本病是HBV感染人体后引起的肝脏和其他脏器的病变,与病毒感染和人体的免疫状态有关。刘晓玲教授多年临床中,根据本病的流行病学资料、病因病机、发病特点和临床表现,结合中医理论,认为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病因是正气不足、外感湿热疫毒,饮食不节、劳倦过度、七情所伤是其诱因:基本病机为湿热瘀毒互结,肝脾受损;病理因素以湿热、瘀毒为主。故常用《金匮》中茵陈蒿汤为主方,治疗本病效果较为理想。研究目的:观察茵陈蒿汤加味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湿热瘀阻证)的临床疗效,探讨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新方法。研究方法:选取于2007年10月-2008年12月在台湾鸿仁中医诊所就诊的符合纳入标准的慢性乙型肝炎(湿热瘀阻证)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给予茵陈蒿汤加味,对照组服用乙肝长乐片。12周为1个疗程,连续服药4个疗程。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2周、24周、36周、48周观察其各项症状积分及肝功能指标变化情况,并进行比较以评价其疗效。研究结果: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及治疗前病情、病程、临床症状积分、肝功能、病毒标记物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茵陈蒿汤加味治疗组及乙肝长乐片对照组均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湿热瘀阻证)4个疗程后,两组均可改善患者临床各症状及肝功能。两组对临床同一症状的改善情况组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对肝功能各指标的变化组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病原性指标变化比较,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临床总有效率比较,治疗组有效率为90%,对照组为80%,经统计学分析,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两组中医症候疗效比较,治疗组有效率为96.7%,对照组为93.3%,经统计学分析,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本研究通过观察茵陈蒿汤加味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湿热瘀阻证)的临床疗效,得出如下结论:一、茵陈蒿汤加味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湿热瘀阻证)能有效改善患者各临床症状及肝功能,有效率可达90%,疗效优于乙肝长乐片对照组。二、茵陈蒿汤加味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湿热瘀阻证)疗效确切可靠,安全性能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