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电针预处理是近年来提出的减轻靶器官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一种新方法,是指基于传统针灸学的理论,在针上通以接近人体生物电的微量脉冲电流,在相应穴位进行针与电的双重刺激,以达到防治疾病的一种疗法。目前的研究业已证实,在心脏、脊髓、脑等器官中,电针预处理具有诱导其缺血耐受的效应,但是在肾脏中,电针预处理是否具有类似的保护作用,目前尚未见相关报道。故本实验选取与肾脏泌尿系统功能关系最为密切的肾俞穴,运用电针重复刺激后建立大鼠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分别从肾功能、细胞增殖、细胞凋亡和凋亡相关调控基因的角度,研究重复电针预处理对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和相关分子机制。目的:研究电针预处理对肾脏缺血再灌注的保护作用以及对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的影响,探讨电针预处理减少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方法: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50只,体重260~320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大鼠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组(S组),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组(I/R组)、戊巴比妥钠+I/R组(PB+I/R组)和针刺肾俞穴预处理+I/R组(EA+I/R组)。S组仅游离双侧肾蒂45min后关腹;I/R组建立模型,无创血管夹钳夹双侧肾蒂45min;PB+I/R组每天腹腔注射戊巴比妥钠30mg/kg,连续注射5d,最后1次处理24h后开始制备模型;EA+I/R组每天采用戊巴比妥钠麻醉后电针刺激肾俞穴30min,连续5d,最后1次处理24h后开始制备模型。建模后1d、3d和7d时留取静脉血标本和肾脏组织,测定血清尿素氮(BUN)和血清肌酐(Scr)浓度,进行肾脏组织学评分(HSK评分)。并通过免疫组织化学和Western印迹等研究方法,对各组肾组织中的细胞凋亡相关分子(Bcl-2、Bax、Fas、Fasl、)及肾小管上皮细胞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进行检测,初步探讨重复电针预处理减轻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分子机制。结果:血清指标学显示,I/R组和PB+I/R组的各项指标之间比较均无明显差异。与PB+I/R组相比较,建模后第3d和7d, EA+I/R组的BUN、Scr明显降低(P<0.05)。建模后第7d, EA+I/R组的BUN、Scr降至S组水平,而PB+I/R组则高于S组水平(P<0.05)。通过光镜和电镜等形态学观察,I/R组和PB+I/R组大鼠肾组织中可见间质水肿,残存的肾小管上皮细胞刷状缘消失,大量上皮细胞脱落、坏死,电镜下可见线粒体消失、内质网减少、染色质变性等。EA+I/R组大鼠肾组织中间质轻度水肿,部分肾小管上皮细胞刷状缘脱落,可见少量管型,电镜下可见细胞器相对扩张,核染色质边聚等,肾小管损伤程度在建模后第3天明显低于前两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建模后第3d,与I/R组和PB+I/R组比较,EA+I/R组的肾小管上皮细胞AI、Bax、Fas和FasL表达水平降低,肾小管上皮细胞PCNA和Bcl-2表达水平升高(P<0.05)。结论:在急性肾脏缺血后,采用重复电针预处理刺激肾俞穴方式,可以降低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的血尿素氮和血肌酐,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的肾功能具有保护作用。形态学观察提示,电针预处理可以稳定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的线粒体、内质网等超微结构,减少肾小管上皮细胞的凋亡和坏死,减轻肾小管损伤。重复电针预处理主要通过对外源性死亡受体凋亡途径启动分子Fas、Fasl和内源性线粒体凋亡途径启动分子Bcl-2、Bax表达的调节来发挥抑制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的作用,与缺血再灌注损伤相比,外源性途径仍然发挥相对较弱的促进凋亡作用,而内源性途径则主要发挥抑制凋亡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