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观察骨桥蛋白抗体(Anti-OPN-Ab)对内毒素腹腔注射所致的SD大鼠急性肺损伤后肺纤维化肺组织中核因子-κB(NF-κB)及炎性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TNF-α)、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10(IL-10)表达水平的影响,探讨骨桥蛋白在急性肺损伤后肺纤维化过程中的作用,进一步阐明肺损伤后纤维化的发病机制。方法:通过腹腔注射内毒素(LPS)建立大鼠急性肺损伤后肺纤维化模型,60只清洁级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空白对照组(n=20,腹腔注射无菌生理盐水NS),内毒素组(n=20,腹腔注射LPS,5mg/kg),干预组(n=20,腹腔注射LPS,5mg/kg,5分钟后再次腹腔注射骨桥蛋白抗体0.5ml,效价为1:32);在随机分为3组的基础上又按3d、7d、14d、28d不同时间点随机分为4组,在0d、1d、2d连续用药3天,共3次,建立肺损伤后肺纤维化模型。各组大鼠按上述时间点处死,留取标本行相应检测。①取右肺下叶行HE染色及Masson染色观察肺组织病理变化情况,②右肺上叶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检测肺组织匀浆细胞浆与细胞核NF-κB的表达。③双抗体酶联免疫吸附法(ELLISA)测定大鼠左肺肺组织匀浆炎症细胞因子TNF-α、IFN-γ、IL-4、IL-10的表达。结果:1、NS组大鼠肺组织HE染色光镜下肺泡结构正常,无破坏,无炎性渗出物,肺间隔无增宽及炎性细胞浸润;内毒素组于3d、7d组均有较重的炎症反应即肺泡结构的破坏,肺泡腔闭陷融合,肺泡间隔断裂,炎性细胞填充于肺泡腔及肺间质,并伴有出血、水肿,蓝色胶原纤维沉积在炎症较重的部位;以后炎症反应逐渐减轻,而纤维化程度越来越重,干预组上述病理表现均较内毒素组减轻。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内毒素组肺泡炎评分均较NS组明显升高(p<0.01,p<0.05),炎症高峰时期在3d、7d,干预组肺泡炎程度明显较内毒素组下降(p<0.01),于28d时与NS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内毒素组与干预组肺纤维化评分均较NS组升高(p<0.05,p<0.01),但干预组肺纤维化程度更低,与内毒素比较差异有意义(p<0.05,p<0.01)。2、内毒素组及干预组大鼠肺组织匀浆细胞浆及细胞核NF-κB的表达在3d、7d、14d、28d与NS组比较均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1,p<0.05),在3d、7d组达峰;内毒素组与干预组比较,细胞浆NF-κB的表达无差异(p>0.05),细胞核NF-κB的表达有统计学差异(p<0.01)。3、内毒素组及干预组大鼠肺组织匀浆致炎因子TNF-α、IFN-γ与NS组比较两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p<0.01),表达最高峰3d、7d组,干预组较内毒素组有明显下降(p<0.05,p<0.01);内毒素组及干预组抗炎因子IL-4、IL-10较NS组有明显升高(p<0.05,p<0.01),内毒素升高更为明显(p<0.05)。结论:多次小量腹腔注射LPS能够成功复制急性肺损伤后肺纤维化模型,损伤最重的时期在3d与7d,纤维化最明显的时刻在28d。内毒素组肺组织在早期就开始有NF-κB及炎症因子TNF-α、IFN-γ、IL-4、IL-10的升高,表达高峰时间在3d与7d,以后随时间的推移表达量逐渐下降。骨桥蛋白可以通过促进NF-κB通路激活,上调致炎因子TNF-α、IFN-γ,下调抗炎因子IL-4、IL-10,参与急性肺损伤后肺纤维的过程。使用一定剂量骨桥蛋白抗体可以一定程度上减弱肺损伤后肺纤维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