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坦布苏病毒病灭活疫苗的研制

被引量 : 15次 | 上传用户:pipi7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0年4月,我国南方部分地区爆发了一种以蛋鸭产蛋量下降为主要特征的传染病。该病由坦布苏病毒(Tembusu virus, TMUV)所引起,因此称为鸭坦布苏病毒病(DuckTembusu virusdisease)。鸭坦布苏病毒属于黄病毒科(Flaviviridae)黄病毒属(Flavivirus)恩塔亚病毒群(Ntaya virus group)。鸭坦布苏病毒病传播迅速,危害严重,自2010年在我国首次发生以来,给我国养鸭产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目前,迫切需要一种安全有效的疫苗来预防和控制该病的发生和流行。鸭坦布苏病毒弱毒株(FX2010-180P株)是由鸭坦布苏病毒强毒株(FX2010株)在鸡胚成纤维细胞(Chicken embryo fibroblasts, CEFs)上连续传代培养而获得。本研究利用鸭坦布苏病毒弱毒(FX2010-180P株)作为种子毒,开展了鸭坦布苏病毒病灭活疫苗的研究。首先,进行了鸭坦布苏病毒病灭活疫苗生产工艺的研究。本研究使用异步接毒方法对最佳接毒量和收毒时间进行了优化。结果显示,用105.5TCID50病毒接种T75细胞培养瓶中长成单层的DF-1细胞并在第60h收毒,病毒滴度可稳定在106.0TCID50/0.1ml左右。在此条件下把病毒进行扩大培养,并选用甲醛和p-丙内酯(BPL)两种灭活剂灭活病毒,结果显示,2‰的甲醛和BPL均能完全灭活病毒。把佐剂Montanide ISA50V2以100r/min低速预乳化后,滴加等体积的灭活病毒液,然后以6000r/min乳化5min制备灭活疫苗,该制剂为油包水型乳白色乳剂,3000r/min离心15min,不破乳,稳定性良好。按照上述生产工艺制备鸭坦布苏病毒灭活疫苗进行后续的研究。为研究不同灭活剂以及抗原含量对鸭坦布苏病毒病灭活疫苗免疫效果的影响,本研究把病毒液用甲醛、BPL两种灭活剂灭活后,用离心过滤管进行浓缩,然后用不同抗原含量(分别相当于1倍、2.5倍、5倍和10倍量的病毒原液)的病毒浓缩液制备灭活疫苗并免疫21周龄母鸭。在免疫后第1、2和3周分别采集血清,用阻断ELISA检测抗体效价。结果显示,抗原含量高的疫苗诱导产生抗体时间较早,抗体滴度也较高。第3周用103.5TCID50的强毒攻击免疫鸭,通过临床症状、病理变化以及对脾、肺、肾、脑、卵巢等样本的病毒分离结果来评价疫苗的免疫效力。结果显示,疫苗的抗原含量与保护效力具有明显相关性。另外,与甲醛相比,用p-丙内酯(BPL)作为灭活剂制备的鸭坦布苏病毒病灭活疫苗的免疫效力更好。上述研究显示,提高抗原含量有利于提高灭活疫苗的免疫效力,但用浓缩技术提高抗原含量会显著增加疫苗的生产成本,而且,灭活疫苗单次免疫抗体效价离散度较高。鉴于此,本研究进一步评价了用BPL灭活的病毒液制备的灭活疫苗两次免疫鸭的免疫效力。结果显示,含1倍抗原量和2倍抗原量的灭活疫苗两次免疫诱导的抗体水平相当,强毒攻击后,两组免疫鸭都获得100%保护。
其他文献
针对认知无线电系统中主次用户频谱共享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拍卖理论和补偿激励的频谱共享新算法,该算法基于简化的VCG(vickrey-clarke-groves)拍卖模型,引入次用户间的合作关
机械齿轮传动利用轮齿相互啮合传递运动和动力,传动过程中轮齿间直接接触,因此不可避免地存在摩擦、磨损、振动和噪音等问题,且工作过程中需进行润滑,导致其在加工环境要求较高的
目的探讨急诊内科昏迷患者的病因诊断和处理方法。方法将358例昏迷患者的病因诊断和抢救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导致昏迷的原因中急性脑血管病占31.9%,急性中毒占29.9%,糖尿病(酮
汉代对官吏的赏赐可分为两个方面:一为恩惠赏赐,二为事功赏赐。恩惠赏赐主要是指皇帝或者国家在一些特定的节日、事件或者某些场合主动给予官吏赏赐。代表性的有节日赏赐、皇
目的探讨饮茶对脑梗死发病风险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以96,604人(男性76,864,女性19,740人)作为观察队列,依据2006~2008年健康问卷的饮茶频率分为从不饮茶、偶尔饮茶
目的调查医院内癌症患者的死亡观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癌症患者进行调查。结果发放问卷100份,回收有效问卷99份,其中介意谈论死亡相关问题的患者占27.
在我国科技网络水平不断提升的背景下,为了达到深化中职数控教育改革的目的 ,相关技术人员正在详细深入的研究数控专业教育网络平台的构造以及中职数控网络平台的基本结构。
目的:分析以昏迷来院就诊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对昏迷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07年2月.2009年2月我院收治的212例以昏迷为主诉的急诊入院患者,分析患者的临
记忆材料与自我相联系时的记忆效果显著优于其他编码条件,这一现象被称作自我参照效应[1]。1977年,Rogers等人[1]首次给出了这一现象的实验性证明,随后这一自我参照的记忆优
本研究选取某中学的一个高一班级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观察法、调查法和行动研究法对这一班级在组织建设方面表现出来的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通过调查该班级的组织建设情况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