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数量、专利申请数量均为全球第一。我国自1978年改革开放伊始就提出了“以技术换市场”,并通过一系列国家层面的规划及政策实施,把技术创新战略提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但是,即便不与欧美等传统技术创新强国相论,与同处东亚的日、韩等国在战后三十年所取得的成就相比,我国近三十年来技术创新成果水平和绩效也是不尽如人意的。我国技术创新实践领域里数量和质量发展不均衡的问题是值得关注的。实践的健康发展有赖于认识水平的提升和科学理论的指导。从根本上来说,我国技术创新领域实践发展的质量水平和效率不高,与我们对技术创新领域关键问题的认识不足和技术创新理论研究滞后有着密切关系。自从1912年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开创技术创新理论研究以来,百年理论研究在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留给人们的也并非是一个完全清晰而明确的概念和理论体系。目前,来自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哲学等不同领域的学者纷纷将技术创新问题纳入研究视野,学者们在丰富技术创新理论研究成果的同时,也使得人们对技术创新问题的认识和理论研究走向了模糊、散乱、纷争的境况,规范对技术创新理论问题认识的视角和理论研究的主线就显得十分必要。此外,研究技术创新的“黑箱”问题、加强对技术创新微观变量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认清技术创新行为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对发挥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意义也显得尤为重要。本文聚焦于“系统性认识技术创新问题”,“技术创新动因与技术创新行为之间“黑箱”问题”,“影响技术创新行为的核心要素及要素间微观作用机理问题”等展开研究。论文主要研究过程及内容如下:首先,论文对有关技术创新动因的理论进行了分析和综述,在对技术创新动因理论研究的历程及发展的特点、技术创新动因与技术创新行为的概念及其关系辨析的基础上,认识并提出了以“技术创新动因→技术创新行为”为技术创新理论研究主线的观点。其次,论文在对技术创新、系统科学、企业能力等相关理论和文献分析综述的基础上,对技术创新系统进行了认识性构建,分析阐释了技术创新系统的主体、客体、中介、环境等要素的构成及其相互关系,分析了技术创新系统的功能及行为,为人们整体性认识技术创新提供了科学而简便的途径,也为本文的技术创新行为理论模型的构建打下了认识论基础。再次,对技术创新行为理论模型的构建是本文研究的重点。论文在对技术创新动因与技术创新行为、组织学习与技术创新行为、组织激励与技术创新行为等文献进行综述的前提下和对技术创新行为进行系统性认识的基础上,构建了以技术创新动因为先导变量,以组织学习和组织激励为中间变量,以技术创新行为为结果变量的技术创新行为理论模型,并设计问卷、收集数据,运用实证的方法,对各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索和验证。论文的实证研究结论主要有以下两点:第一,验证了技术创新动因、组织学习、组织激励、技术创新行为四个变量之间存在着相关关系。其中,技术创新动因与组织学习、技术创新动因与组织激励之间的关系的验证较具有开拓性。第二验证了组织学习和组织激励分别在技术创新动因和技术创新行为之间具有中介作用。其中,组织学习在市场因素对技术创新行为的影响和在政府政策对技术创新行为的影响中具有完全中介作用:组织学习在技术因素对技术创新行为的影响和企业家精神对技术创新行为的影响当中起部分中介作用;组织激励在技术创新动因的市场因素、技术因素、政府政策因素、企业家精神因素与技术创新行为当中均起到部分中介作用。对组织学习和组织激励中介效应的验证较具有开拓性。本论文的创新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三点:第一,论文将系统科学理论引入技术创新动因理论研究,综合了经济学、管理学、技术哲学的研究视角,提出了对技术创新系统的解构性认识和技术创新行为理论研究应以“技术创新动因→技术创新行为”为研究主线的观点,对改善目前技术创新领域理论研究的“系统性”不足的局面,对丰富和发展国内外技术创新理论研究的方法和视角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第二,构建了以技术创新动因为先导变量,以组织学习、组织激励为中间变量,以技术创新行为为结果变量的技术创新行为理论模型,并运用实证研究的方法验证了理论模型。探索了技术创新行为发生、发展的微观机理,不但变量组合系统而新颖,而且验证了本文提出的“技术创新动因→技术创新行为”理论研究主线的成立,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第三,部分地打开了技术创新动因→技术创新行为的黑箱。西方学者主要从经济学视角展开研究,探究了一系列构成技术创新动因的因素,并形成了有一定影响的技术创新动因理论学说。然而,这些学说只是从概念上探索和解释了技术创新为什么会发生,至于“技术创新是如何发生的?其发生过程怎样?到目前为止,这似乎是一个黑箱,人们对此研究较少”。本研究以系统科学理论为指导,将发端于经济学的技术创新动因概念与管理学当中的组织行为概念在系统性认识技术创新中相结合,通过构建技术创新行为理论模型,并通过理论推导和实证检验,验证了组织学习和组织激励在技术创新动因和技术创新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对部分地打开技术创新的“黑箱”提供了借鉴和参考。当然,由于水平所限,本论文所做的努力还仅仅是一种初步的尝试,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和缺陷,特别是引入更多变量,对技术创新行为的复杂性、非线性探索,尚需留待后续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