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红楼梦》被誉为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是中国文化和语言的百科全书。作者曹雪芹为了隐藏书中描写的家族故事和历史事实,在写作过程中运用了多种手段如双关、象征等,而这些写作手法的翻译给译者带来了巨大挑战。《红楼梦》英译本的翻译者大卫.霍克思在其译本The Story of the Stone的第一卷序言中写道“:我恪守的原则就是力求翻译‘每一样东西’——甚至是双关。”由此可见,他十分重视《红楼梦》中双关语的翻译。本文将运用Delabastita的双关语翻译理论来分析霍克思的双关语翻译策略,研究他的翻译观。传统的观点认为,双关语没有什么值得研究的。但是Delabastita不赞成该观点。他认为,双关语的翻译最能模糊“翻译”和“改译”之间的界限,迫使译者在两极之间做出选择,暴露他们的翻译观。历来人们认为双关语不可译,但是Delabastita不赞同。他认为,如果译者多从语用角度出发,双关语是可译的。很多双关语确实在其他语言中不可移植,但是通过改编,其翻译可通过多种途径实现。Delabastita在其研究莎士比亚双关语翻译的基础上提出了一套双关语的翻译策略:双关语译为双关语,双关语译为非双关语,双关语译为相关修辞技巧,双关语译为零,照抄原文,非双关语译为双关语,零译为双关语以及编辑。译者是采用双关语译为双关语还是双关语译为非双关语的策略可以反映他是注重译文的文学性还是字面意义上的对等。此外,这些策略又可以进一步分为两大类:第一类偏重于译文的充分性,包括双关语译为非双关语,照抄原文,编辑手段三种。另一类偏重于译文的可接受性,包括双关语译为相关修辞技巧,双关语译为零,非双关语译为双关语,零译为双关语四种。而双关语译为双关语则两者兼顾。通过分析译者采用的双关语翻译策略,可以揭示他是偏重于译文的充分性还是可接受性。《红楼梦》中的双关可分为四类:地名双关,人名双关,诗歌中的双关以及对话中的双关。在分析了霍克思的双关语翻译策略后,结果显示他注重译文的文学性,而不是字面意义上的对等;注重译文的可接受性和充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