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比较2005年与2010年安徽省9-18岁在校中小学生体力活动状况与健康相关体能的变化趋势,分析体力活动水平与健康相关体能的变化之间的关系,为改进学校体育教育工作提供依据。 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抽样方法采用整群抽样,首先确定调研学校,再以年级分层,以班为单位随机整群抽样。以合肥、黄山(池州2010年)、宿州3个地市学校的小学、初中、高中(9-18岁)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调查资料分为体力活动调查问卷与健康相关体能指标的测量两部分,按照《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调研工作手册》的要求对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将两次调查的问卷内容分为在校体育活动、校外体育活动、课业负担与静坐少动行为、睡眠时间、运动项目的选择等5个部分,并按照小学、初中、高中组进行比较。健康相关体能指标测试采用统一的检测器材和检测方法,对研究对象的身高、体重、肺活量、上臂部皮褶厚度、肩胛下部皮褶厚度、腹部皮褶厚度、握力、50m跑、立定跳远、50m×8往返跑、1000m跑、800m跑、斜身引体、引体向上、1min仰卧起坐、坐位体前屈进行测量,分别计算平均皮褶厚度、BMI、体重肺活量指数,比较两次调查健康相关体能的变化及其与体力活动的之间关系。 结果:无论是2005年还是2010年,各学段学生对于在校体育锻炼的态度是积极的,表示不喜欢上体育课的学生占极低比例;从在校体育锻炼时间来看,2010年分别有25.42%、48.90%、60.33%的小学、初中、高中生每天锻炼时间不足30min,可以看出随着年级的升高,每天锻炼不足30min的学生比例逐渐增高,2010年高于2005年,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学段学生对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态度大多也是积极的。2010年不同学段学生周末以学习为主的报告率有所下降,但是参加户外运动的报告率并没有随之上升,反而以看电视、看电脑为主的静坐少动行为报告率有所上升,2010年明显高于2005年,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认为学业负担“很重”的比例在下降,2010年低于2005年,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小学与初中组学生完成家庭作业所需时间也有所减少,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高中组学生完成家庭作业所需时间变化不大。2010年分别有22.19%、26.67%、20.71%的小学、初中、高中生每天用于玩电脑、看电视的时间超过1h,2010高于2005年。2010年分别有69.74%、95.87%的初中、高中生报告每天平均睡眠时间不足8h,较2005年在小学组报告的平均睡眠时间有所增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运动项目的选择上,多数学生倾向选择竞技类、游戏性强的运动项目,例如球类,游戏类的运动,而参加耐力与力量性锻炼的运动项目如:长跑、体操、跳跃类的运动项目的比例一直较低;大多数同学认为不积极参加体育活动的原因主要是“怕累、怕吃苦”、“没有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没有养成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和“课业负担重,没有时间”等。2010年较2005年同年龄组乡男、乡女的平均皮褶厚度与BMI均有明显增长,乡男、乡女的增长幅度分别高于同年龄组的城男、城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各年龄组女生平均体重肺活量指数增长幅度高于同年龄组男生,尤其是城市女生组呈现出较高的增长趋势。运动能力指标中城男、乡男整体下降较为明显的是50m跑指标,城男整体提高的指标有斜身引体/引体向上,乡男整体提高的指标有立定跳远、斜身引体/引体向上、握力,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城女与乡女整体下降较为明显的是1min仰卧起坐指标,城女3个年龄组的50m跑指标也有明显下降,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城女整体上升的指标有耐力跑,乡女则是握力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体力活动充足男生组的平均皮褶厚度低于活动不足组,耐力跑、肌力测试指标均好于活动不足组,女生组中活动充足组的平均皮褶厚度、BMI均低于活动不足组,耐力跑、肌力测试指标均好于活动不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安徽省9-18岁在校学生的体力活动水平较低,学生有参加体育锻炼的愿望,但学业负担与视屏时间占据了大部分的课余生活,2010年较2005年这种趋势更为明显。同时学生健康相关体能指标中形态发育水平继续提高,功能指标也有所提高,部分运动能力指标仍在下降。学校体育教育工作还应尤其关注9-18岁男生速度素质与女生肌力素质的全面下降,在引导学生开展体育锻炼的同时,应充分保证运动强度、选择必要的运动项目,达到全面促进健康体能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