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胃舌状黏膜瓣吻合术在食管癌术后短期疗效评估

来源 :南昌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uocic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食管癌是人类消化系统的恶性肿瘤,手术治疗仍然是治疗食管癌重要的方式。食管癌根治术术后并发症影响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术后的生活质量与术后并发症状的严重程度又密切相关,因此改进手术技术以减少或控制这些症状是很重要的。食管胃舌状黏膜瓣吻合技术为食管癌患者提供了一种新的吻合方式,本次回顾性研究评估食管胃舌状黏膜瓣颈部吻合术在食管癌根治术的应用,探索该吻合技术对改善食管癌术后并发症的效果,为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16年7月到2018年7月共136例食管癌根治术颈部吻合的患者,其中66例接受了食管胃舌状黏膜瓣吻合术的治疗(黏膜瓣组),70例接受了常规圆形吻合器吻合术的治疗(常规组)。收集患者的人口统计学、手术操作程序、临床结果和并发症,特别是吻合口并发症。所有患者在术后1月、3月、6月分别都进行关于胃食管反流调查问卷(GERDQ)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调查随访。比较食管胃舌状黏膜瓣吻合术与常规圆形吻合器吻合术术后患者人口统计学特征,病理数据,手术程序以及围手术期结局和睡眠质量。结果:1.共收集了136例食管癌根治术颈部吻合的患者,66例接受了食管胃舌状黏膜瓣吻合术的治疗,70例接受了常规圆形吻合器吻合术的治疗。两组的人口统计学,术后病理数据,在术后肺部感染、吻合口瘘、乳糜胸及喉返神经损伤并发症情况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两组在围手术期结果中,黏膜瓣组比常规组在术后抗生素使用时间更短(P<0.05)。在术后并发症情况中,黏膜瓣组与常规组在吻合口狭窄(10.6%VS27.1%,P=0.0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胃食管反流方面,术后3月GERDQ评分(8.12±1.827 VS.9.09±3.546,P=0.047)及术后6月GERDQ评分(7.0±3.157VS.8.44±2.178,P=0.00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在术后两组患者睡眠质量方面,黏膜瓣组与常规组在术后3月PSQI总评分(5.70±3.356 VS.7.00±3.852 P=0.038)和术后6月PSQI总评分(5.65±3.298VS.6.96±3.553,P=0.0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术后3个月PSQI部分评分中黏膜瓣组比常规组在睡眠时间及使用睡眠药物评分更小(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并且在术后6个月PSQI部分评分中黏膜瓣组比常规组在入睡时间及睡眠效率中评分更小(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食管癌手术使用食管胃舌状黏膜瓣吻合较常规圆形吻合器吻合术后胃食管反流风险下降(OR=0.531,P=0.045),差异具有有统计学意义;食管癌手术术前BMI≧25较BMI<25的患者术后睡眠障碍风险增加(OR=3.499,P=0.0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这项研究提供了一项回顾性研究数据,结果表明这种新的食管胃舌状黏膜瓣吻合技术可以控制食管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特别是在降低术后胃食管反流及改善术后睡眠质量方面,效果更加显著。我们还评估了影响食管癌术后胃食管反流和睡眠障碍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食管癌手术使用食管胃舌状黏膜瓣吻合较常规圆形吻合器吻合术后胃食管反流风险下降;食管癌手术术前BMI大于25的患者术后睡眠障碍风险增加。这些结果为术后患者提高生活质量提供临床依据。
其他文献
目的:用Meta分析方法探讨两孔腹腔镜与传统五孔腹腔镜在远端胃癌手术中的近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搜索建库至今的Cochrane、Embase、Pubmed、知网(CNKI)、维普、万方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有关两孔腹腔镜应用于远端胃癌手术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或临床对照实验(CCT)及相关参考所需文献。最后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将患者分为两孔腔镜手术组和传统五孔腹腔镜手术
研究背景:胶质母细胞瘤又称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GBM),是一种生长迅速的肿瘤,是最具侵袭性的脑恶性肿瘤,且预后极差。预测GBM的预后一直是提高生存率的重要环节。这项研究的目的是使用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数据库(SEER)数据库,确定GBM患者手术后生存的危险因素,并利用基于人群的大规模队列研究预测总体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和癌症特异性生存期(Canc
目的:评估达芬奇机器人系统辅助手术(robot-assisted thoracic surgery,RATS)与普通电视胸腔镜辅助手术(video-assisted thoracic surgery,VATS)在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的短期及远期疗效。方法:检索2019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公开发表于数据库Web of
目的:对比分析吲哚氰绿荧光染色联合术中超声腹腔镜肝癌切除术与常规高清腹腔镜肝癌切除术之间的疗效差异,探讨吲哚氰绿荧光染色联合术中超声在腹腔镜肝癌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南昌大学附属人民医院及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外科2017年1月至2020年6月间行肝癌切除患者资料。将其分为荧光组与非荧光组,其中荧光组(n=15)行吲哚氰绿荧光染色联合术中超声腹腔镜下肝癌切除术,非荧光组(n=30)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免疫治疗前全身免疫炎症指数(SII)、预后营养指数(PNI)与接受PD-1抑制剂治疗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疗效及预后的关系,为今后临床选择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免疫治疗的受益人群提供指导价值。方法:本研究通过回顾性收集并分析2017年9月至2020年3月在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PD-1抑制剂单药治疗的121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一般资料,包括患者的性别、年龄、
背景与目的:Rho相关卷曲螺旋形成蛋白激酶2(Rho associated coiled coil forming protein kinase2,ROCK2)与肿瘤的恶性进展紧密相关,肿瘤的侵袭及迁移是导致其治疗失效的主要原因,本研究分析骨肉瘤组织中ROCK2的表达及探讨其对骨肉瘤细胞侵袭及迁移的影响及机制。方法:1、实时荧光定量PCR、Western blot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骨肉瘤组织
目的:探讨腹腔镜和开腹手术在围肝门胆管癌手术治疗中的近期疗效差异,初步评估腹腔镜在围肝门胆管癌手术中的安全性、可靠性。方法:收集2015年12月-2020年12月在江西省人民医院、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围肝门胆管癌患者的病历资料,包括患者性别、年龄、术前肝功能分级、肝功能情况(TBIL、ALT、AST、ALB)、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量、切缘阳性率、术后住院时间、术后肝功能
背景:膀胱癌是全球范围内第10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有较高的死亡率。近年来有研究表明,CAB39与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但其在膀胱癌中的作用未见相关报道。目的:通过免疫组化检测CAB39在膀胱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体外实验观察CAB39对膀胱癌细胞二维迁移及侵袭能力的影响,探索CAB39在膀胱癌发生发展、侵袭转移中的作用,为寻找膀胱癌新
目的:探究乳腺癌周组织中VEGFR-3、微淋巴管密度及乳腺癌组织中SEMA4C的表达与前哨淋巴结转移及预后的关系。方法:根据纳排标准选取南昌市第三医院2018年10月-2019年12月期间初治诊断的乳腺浸润性癌患者共213例,均行全乳切除术及前哨淋巴结活检术。采用免疫组化检测这些患者乳腺癌中及癌周组织中VEGFR-3、SEMA4C蛋白的表达、以及微淋巴管密度(D2-40标记),并收集相关临床病理数
背景:结直肠癌(CRC)是消化道最常见的肿瘤,其发生是一个多阶段、多步骤的复杂过程。目前在结直肠肿瘤的分子机制、诊断和治疗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但结直肠肿瘤的5年生存率并没有明显改善。多项研究已经表明了泛素结合酶E2M与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但泛素结合酶E2M在结直肠癌中的作用尚未有明确报道。因此探明其在结直肠癌中的作用,将有助于结直肠癌的诊治。目的:探讨UBE2M在结直肠癌组织和结直肠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