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ERα-29T/C位基因多态性与慢性HBV感染的关系,从分子流行病学角度进一步探讨感染HBV后的不同结局的形成机制。方法选择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37例,乙型肝炎肝硬化48例及70例健康体检者,通过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R)检测ERα-29T/C基因多态性,并分析不同基因型与不同感染结局之间的关系。结果1.慢性乙型肝炎组ERα-29的TT、TC及CC基因型频率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432,P=0.003);HBeAg阴性慢性乙肝组和HBeAg阳性慢性乙肝组相比较,前者的ERα-29TT型频率显著高于后者(x~2=18.718,P<0.001);2.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携带ERα-29TT基因型者患慢性乙肝的风险是携带ERα-29TC或CC者的3.556倍。(OR=3.556,P=0.004)3.ERα-29T/C各基因型频率在乙型肝炎肝硬化组和正常对照组中差异有显著性(P=0.005);代偿期乙肝肝硬化组与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组比较,ERαTT基因型有增加的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ERα-29TT基因型频率在慢性乙型肝炎组和乙型肝炎肝硬化组中分布明显升高,提示ERα-29TT基因型可能是HBV感染的易感基因。2.ERα-29TT基因型频率在HBeAg阴性慢性乙肝组的分布明显高于HBeAg阳性慢性乙肝组,提示携带ERα-29TT基因型的患者可能更易发生前C区突变或BCP双变异。3.乙肝肝硬化代偿期与失代偿期只是疾病的不同发展阶段,可能并不存在ERα-29位基因型上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