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和目的本研究评价第二代双源双能量CT(dual energy computed tomography,DECT)在CT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ic angiography,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作用及其应用价值,并与DSA进行对比,探索更准确、更合理的检查方法,为该病的临床治疗提供有价值的信息。资料和方法对我院2013年6月~2015年6月收治的经诊断疑似为颅内动脉瘤的受检者86例进行DE-CTA及DSA检查,年龄32~75岁,平均年龄(54.2±3.5)岁,其中男性36例,女性50例。患者主要有蛛网膜下腔出血(55例,占56.98%)、突发性头痛(45例,占46.51%)、脑出血(24例,占22.09%)、一侧动眼神经出血麻痹(16例,占12.79%)等表现,并排除有碘剂过敏史、有严重心功能不全及严重的肝肾功能不良情况,所有患者均征得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入院后均进行Hunt-Hess评分:0级:6例,Ⅰ级8例,Ⅱ级46例,Ⅲ级22例,Ⅳ级4例。对所有病例均行双源CT脑血管造影检查和DSA检查,以DSA检查结果为评价金标准,计算DE-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对比两种检查方法对动脉瘤的检出率;比较DE-CTA和DSA对不同大小的瘤体检出情况和瘤体直径测量情况;以及对比DE-CTA和DSA对动脉瘤瘤颈的显示清晰度。结果1.动脉瘤诊断情况:以DSA为对照标准,86病例中确诊72例,发现82个动脉瘤,14例为阴性患者,DE-CTA发现66例,74个动脉瘤,漏诊6例8个动脉瘤,假阳性2例。两种检查手段对颅内动脉瘤的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诊断效能:以DSA诊断结果为对照标准,DE-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敏感性为91.6%,特异性为85.7%,阳性预测值为97.0%,阴性预测值为66.7%。以动脉瘤数目计算,DE-CTA诊断动脉瘤的敏感性为90.2%,其中对于<3mm的微小动脉瘤,其诊断敏感性为85.7%,>3mm的动脉瘤(包括3~5mm的小型动脉瘤和体积更大的动脉瘤)其诊断敏感性为95.0%。3.瘤体直径测量结果比较:DSA测量瘤体直径为(5.4±2.3)mm,DE-CTA的测量结果为(5.5±1.8)mm,两种测量方法所测得的瘤体直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A(VR)所显示动脉瘤图像不清晰8例,显示较清晰12个,显示清晰54个。DSA无显示不清晰病例,显示较清晰12个,显示清晰62个,秩和检验结果显示两种检查手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DE-CTA对诊断颅内动脉瘤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可作为DSA的替代手段用于对颅内动脉瘤的术前诊断;并且在动脉瘤定量测量与DSA结果具有很高的相关性,虽然DE-CTA对微小动脉瘤的有一定的漏诊率,总的来说仍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可以作为疑似颅内动脉瘤患者的首选筛查方法;2.DE-CTA双能量技术仅需进行一次增强扫描,便可获得多组不同数据图像,将其进行能量去骨减影和后处理重建,操作简单快速、创伤性小、成功率高,成为一种临床有效检查动脉瘤的影像学方法;3.DSA对于动脉瘤瘤颈及载瘤动脉的显示清晰度明显优于DE-CTA,对于后者未能清晰显示的应进一步接受DSA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