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我国是乙型病毒性肝炎及肝炎性肝硬化、肝癌的高发区,每年有大量终末期肝病患者需要肝移植这种医疗措施来挽救生命,肝移植术疗效不断提高。生存质量作为一种新的疗效评估体系逐渐得到重视。迄今为止,我国尚少肝移植对肝移植患者生存质量影响的综合性研究报道,缺乏我们自己的数据、很多领域都是空白。国外虽有较多的相关研究,但由于生存质量受人群种族、文化和经济水平的影响较大,中国的肝移植患者整体情况与国外相比有一定差别,因此国内肝移植患者的生存质量不能完全依据国外的研究来推测。本研究目的是比较肝移植手术前后患者生存质量的变化情况,了解肝移植患者生存质量状况,为临床医生提供患者自身对生理、心理等方面的评价;在临床实践中为进一步采取的干预措施提供理论依据,丰富临床教学和肝移植患者的健康教育和复诊的内涵;并使患者准确地了解其生理、心理、社会功能和总体的健康状况,认识其肝移植术后的健康状态不足的方面,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采取有益于健康的生活行为方式。
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前瞻性纵向调查方法,应用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36)、慢性肝病问卷(CLDQ)和肝癌患者生存质量测定量表(QOL-LCV2.0)调查2004年10月至2006年2月,在我院行首次肝移植手术并在此复诊的自愿参加本研究的94名肝移植患者,分别在肝移植术前、术后0-6月、术后7-12月、>12月四个时间段进行问卷调查,同时收集各研究对象的人口特征、与疾病有关的生化指标、治疗方案等。应用SPSS11.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
研究结果:1、良性终末期肝病肝移植患者生存质量调查显示:SF-36量表的生理机能、躯体疼痛、一般健康状况、精力领域评分和CLDQ量表腹部症状、乏力、全身症状、活动领域评分术后各时段与术前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F-36量表生理职能、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领域评分和CLDQ量表情感职能、忧虑领域评分术前与术后0-6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后7-12月、>12月时段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一般健康状况、精力、社会功能、精神健康、乏力、活动、忧虑领域术后7-12月与术后>12月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余领域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
2、肝癌肝移植患者生存质量调查显示:SF-36量表的生理机能、生理职能、精力、社会功能领域评分和QOL-LC量表生理功能、社会功能评分术后0-6月较术前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7-12月、术后>12月时评分逐渐好转,与术后0-6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相比则无.SF-36量表躯体疼痛、一般健康状况、情感职能领域和QOL-LC量表症状副作用领域术后0-6月与术前相比无差异(p>0.05),在术后7-12月、术后>12月则较术后0-6月明显好转(p<0.05).SF-36量表精神健康领域评分和QOL-LC量表心理功能领域的评分术后较术前改善,且随肝移植术后时间的推移改善程度也逐渐提高,术后各时段评分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0-6月与术后7-12月、术后>12月时段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12月与术后>12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1、良性终末期肝病肝移植患者在肝移植术后早期生存质量即可改善,并且随时间的推移更加明显,尤其在生理领域。
2、肝癌肝移植患者在肝移植术后早期(半年内)生理功能,社会功能下降,心理功能好转,在术后远期(7月以后)患者生存质量各领域都逐渐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