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货币政策可信度是指公众对货币政策控制通货膨胀效果的信任程度。货币政策可信性能有效解决时间不一致性问题。可信度越高,越有助于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也越有利于锚定公众的通货膨胀预期,从而降低中央银行控制通货膨胀水平的成本。因此,研究其影响因素就具有重要意义。国内外研究发现,货币政策可信度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中央银行独立性、责任性、货币政策透明度和中央银行言行一致性及其过往业绩。根据这五个影响因素的特点,本文将其分为货币政策体制特征因素(包括中央银行独立性、责任性和货币政策透明度)和行为特征因素(包括中央银行言行一致性及其过往业绩)两类。在这两类影响因素的关系上,国内外学者通常只是针对体制特征因素内的三个因素进行比较分析,而没有涉及对这两类因素的内在关联的分析,更没有试图找出货币政策可信度的主导性影响因素。因此,本文试图在这个方面有所突破,并进一步以此为出发点对提高我国货币政策可信度提供思路。本文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1)理论部分,首先,本文阐述了体制特征因素与行为特征因素对货币政策可信度的作用机理。体制特征因素方面:①基于委托代理理论和政治经济周期理论分析了中央银行独立性对货币政策可信度的作用机理,在委托代理理论中政府是委托人,中央银行是代理人,政府和中央银行之间签订合同。合同中明确中央银行的责任和义务,因此中央银行会致力于稳定通货膨胀水平,从而提高了货币政策可信度。政治经济周期理论认为中央银行缺少独立性将产生政治经济周期,从而导致通货膨胀波动性增大,不利于稳定公众的通货膨胀预期。②通过理论模型分析货币政策透明度的“信息效应”与“激励效应”,阐述了透明度对政策可信度的作用机理。③基于社会公众和政府对中央银行的问责机制分析了央行责任性对货币政策可信度的影响。如果央行未能实现其目标,则将接受相应的惩罚。行为特征因素方面:基于预期的自我实现机制和高昂的违约成本分析了行为特征因素对货币政策可信度的作用机理。只要中央银行遵守了其以往的行为特征,就有利于公众锚定通货膨胀预期,从而稳定通货膨。一旦中央银行破坏了其行为特征,就会产生高昂的违约成本,需要花费更长时间去建立可信度。其次,本文分析了体制特征因素和行为特征因素之间的内在关系,本文认为是制度安排决定了其行为特征,所以体制特征因素是货币政策可信度的主导性影响因素。最后,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整理出目前测度中央银行独立性、责任性和货币政策透明度的常用方法。在对货币政策可信度的度量选择上,本文提出可以泰勒规则的系数比和通货膨胀波动率来表示。(2)实证部分,首先,为了确定中央银行独立性对政策可信度的影响,本文比较了独立性改革前后的通货膨胀波动率,发现独立性提高降低了通货膨胀波动率,对其进行均值相等性检验的结果表明,中央银行独立性提高确实显著降低了通货膨胀波动率。为了确定货币政策透明度对政策可信度的影响,本文比较了透明度改革前后的通货膨胀波动率,发现透明度提高降低了通货膨胀波动率,对其进行均值相等性检验的结果表明,货币政策透明度提高确实显著降低了通货膨胀波动率。其次,为了再次印证结论,本文分别通过两个多元回归模型加以分析说明。回归结果表明,上述基本结论依然成立。再则,本文分别就中央银行独立性、货币政策透明度的分项指标对通货膨胀波动率进行了相关性检验。但结果却表明,它们之间的相关性不大。本文认为,出现这样的情况很大原因是以Cukierman指数衡量的中央银行法定独立性没有完全转换为实际独立性。E&G指标衡量的货币政策透明度以中央银行公布的文件及其对政策意图的公开表示为研究侧重点,也不一定反映真实情况,并且这两种指标衡量都存在着很大的人为因素。最后,为了克服这种计量上的缺陷,本文对公众进行了问卷调查。在货币政策可信度主导性影响因素方面的调查结果印证了本文的观点,即体制特征因素是政策可信度主导性影响因素。(3)在文章的最后,本文通过货币政策可信度、中央银行独立性和透明度的中外比较,针对我国的特殊国情,提出了提高我国货币政策可信度的思路。本文认为,在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司法环境、经济金融基础结构和文化环境制约了中央银行独立性的提高,所以央行独立性提高的空间不大,但是可在货币政策透明度方面做出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