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鸦片战争后,西人在不平等条约的庇护下,踏上来华游历、传教之路。来华西人为避暑消夏,在气候凉爽的滨海、深山等地开辟的居留区域,被人们称作避暑地,鸡公山避暑地便是在此种背景下开辟的。鸡公山避暑地的开发与西方传教士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传教士圈占地皮,并出售给西洋各商,外人争相在鸡公山上购地建屋以作传教避暑之用。围绕鸡公山购地建屋、房屋管理、房屋租权分配等问题,引发一系列中外交涉。河南、湖北地方大员在中央的指示下付出很大的外交努力,鸡公山避暑房屋纠纷问题才得以较圆满解决,这个过程既体现了弱国外交的无奈,又体现了国人维权意识的增强,更反应了清末民初地方办交涉的主动性以及时效性。本文拟以鸡公山避暑房屋的承建、管理、租权分配等纠纷问题所引起的中外交涉为线索,考察清末民初时期中外交涉的相关特点,通过以下几部分对其进行阐述。第一部分:阐述鸡公山避暑地的形成及地权纠纷交涉:包括鸡公山避暑地得以开辟的主客观条件,鸡公山租地建屋交涉,中、外人士避暑需求矛盾的解决,鸡公山避暑地主权的收回等问题。第二部分:阐述鸡公山避暑房屋管理纠纷问题。本章以湖北档案馆馆藏档案为依据,阐述房屋管理问题中的典型交涉案例。包括两方面:第一、避暑房屋的维护纠纷与交涉;第二、避暑房屋的转租纠纷与交涉。第三部分:阐述一战特殊背景下的房屋租权分配纠纷问题。本章以一战结束后德侨原租房屋的租权分配纠纷为特例进行研究,主要包括一战后德侨原租房屋租权分配纠纷的由来,中外之间关于恢复德侨原租房屋租权的交涉等。第四部分:在前三章建构史实的基础上,对鸡公山房屋纠纷交涉进行评析,分析了鸡公山避暑房屋纠纷交涉的成功之处以及不足,并通过鸡公山房屋纠纷来阐释清末民初时期中外交涉的某些特征,特别是地方办理涉外事务的特点。结语部分总括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