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英语虚拟语气一向是语法学家和语言学家研究的焦点之一,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研究过虚拟语气。语法学者对虚拟语气的定义、分类及其存在价值进行讨论,而语言学学者则试图利用语言学理论对其成因做出解释,而解释的重点,就是虚拟语气中动词时态的非常规用法。本文作者将语用学指示语研究中的心理距离与认知语言学的概念隐喻理论相结合,构建出基于心理距离的隐喻模式,对虚拟语气动词时态用法的内在机制做出解释。这一模式包括时态域与心理状态域两个认知域,而虚拟语气中的动词时态表现,实际上是对人们在表达与现实相反事件时的心理状态的一种隐喻现象。在Were型虚拟语气中,时态域中的现在时、过去时之间的心理距离,作为距离意象图式被跨域映射到心理状态域中真实与非真实之间的内部结构。在此基本模式基础之上,作者又提出时态潜势的概念,对Be型虚拟语气的隐喻映射模式做出阐释。本文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引言,主要介绍了本文的研究目的,研究方法及文章结构等。第二部分从语法学和语言学两方面分别回顾了前人对虚拟语气的研究,并根据前人对虚拟语气的类型划分,确定了该研究所要采取的分类,即将虚语气分为Were型和Be型。第三部分对该研究涉及到的两个重要内容----心理距离和概念隐喻分别进行了阐述。心理距离的讨论从语用学的指示语研究中引出,并进一步进行了扼要介绍。对概念隐喻的介绍,则从这一理论的主要观点、意象图式及跨域映射等方面进行了论述。此外,还讨论了二者结合构建解释模型的可能性。第四部分首先讨论了时态的指示特征及不同时态间的心理距离现象,然后构建出对虚拟语气概括性解释的隐喻模式----基本模型(模型1),并在模型1的基础上,发展出过去时模型(模型2)和时态潜势模型(模型3),模型1、2用于对Were型虚拟语气的解释,模型3模型则用于解释Be型虚拟语气,并分别通过对两种虚拟语气表达的个案分析,验证了模型的解释力和可行性。第五部分为结论。总结该研究的主要发现,并指出研究的局限与不足,以及对未来进一步研究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