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以男性思维构建的人类文明形态中,女性是处于无主体地位的“第二性”。几个世纪以来为了争取平等和“自我”,女性主义者不断地进行与时俱进的抗争和思考。不同时代的哲学思想,即便是那些极端不友好的,都曾给予女性主义新的视角和方向。由于后现代主义哲学家福柯、德里达等人看待“他者”的视角与后现代女性主义思想具有内在相通之处,当后现代女性主义者面对如何要建构自身主体性问题时,很自然的要从后现代主义哲学中汲取力量。本文从分析女性无主体地位的原因开始,提出了由西方哲学逻各斯中心主义为思想基础上建立的父权制社会是女性丧失主体性的根源这一命题。后现代女性主义者代表人物埃莱娜·西克苏、露西·伊利格瑞、茱莉亚·克里斯蒂娃在福柯、德里达、拉康等人的解构思想上,提出主体建构的理论。西克苏的“阴性书写”、伊利格瑞对哲学话语的解构以及多元性欲的主体观、克里斯蒂娃的符号学和文本间性理论都为女性主体的建构提供了理论依据。后现代女性主义者的主体思想实质上是立足于反理性主义及重构的解构主义立场,其自身具有独特的理论和文化价值。但是在这一理论内部存在着对于女性身份和女性语言界定的难题,后现代女性主义者寻求在对性别的超越中摆脱其理论困境,使两性都能摆脱性别压制,回归人的完整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