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欺凌中旁观者助人行为的许可效应研究

来源 :四川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lovem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先前的研究发现,在网络欺凌中,旁观者的三种行为方式会对欺凌事件的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一种是促进欺负行为,即通过点赞、转发等行为会让欺凌事件加剧,增加对受害者的伤害;一种是局外行为,即只关注,不做任何反应,漠视的态度则会使类似的事情更频繁发生;另一种是保护行为(助人行为),即旁观者能够帮助并保护受害者,则会减少欺凌事件对受害者的伤害,同时也会降低欺凌事件的发生概率。因此,旁观者行为在网络欺凌事件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作用,引起了学者和社会的重视,希望旁观者能表现出更多的保护行为来,增加网民的网络亲社会行为。而最初研究认为,曾经采取道德行为的个体为了维持自我一致性,会倾向于继续道德行为。然而关于道德自我许可的研究却发现,从事过道德行为的个体会降低随后亲社会的可能性。对于这一矛盾,目前的研究并没有得到统一的结论。那么在网络欺凌中,旁观者的助人行为会不会可能也存在这种矛盾的表现,是否表现一致?据此,本文将从网络欺凌的角度研究旁观者助人行为是否存在一致性,并试图从内部因素(道德认同)和外部因素(他人认可)的角度去解释旁观者助人行为的表现模式。研究一探究了在网络欺凌中旁观者的助人意愿是否存在前后一致行为,考察被试在确认了旁观者助人态度之后,是否会减少助人意愿。本研究通过案例调查测量了被试在面对网络欺凌事件时帮助受害者的意愿。结果发现,启动助人态度的个体,在随后的助人任务中表现出较低的助人意愿;而启动不助人态度的个体,在任务中与态度无确认组没有差异。因此,在网络欺凌旁观者助人行为中存在许可效应,但没有发现道德一致性的存在。研究二进一步探究了什么样的人更可能在网络欺凌旁观者助人行为中表现出许可效应。本研究采用许可效应的回忆范式,启动被试回忆做过的道德行为,再测量被试的助人意愿。结果发现,符号道德认同和回忆类型存在交互作用,符号道德认同水平较低的个体进行积极回忆,比中性回忆的个体,表现出更低的助人意愿;而在高符号化的个体中没有表现出差异,但高符号化的个体的助人意愿显著高于低符号化个体。因此,符号道德认同可以调节个体的助人意愿。研究三做进一步的研究分析,加入认可来分析符号道德认同调节许可效应的心理机制。研究采用了感谢范式,研究发现,较高符号的个体在回忆了得到他人认可的事件之后会表现出更低的助人意愿,而在低符号的个体中没有表现出这种差异。因此,符号道德认同对网络欺凌旁观者助人行为的许可效应起到调节作用,并且过去行为得到他人认可,自我道德形象得到确立是这种调节作用的心理机制。综上所述,在网络欺凌中,旁观者的助人行为也是存在许可效应的。当符号道德认同水平高的个体通过回忆自己做过的好事,尤其是得到他人赞赏和认可的好事,意识到自己之前的自我道德形象已经得到确认,在之后的行为中就会允许自己减少这种助人的意愿,而符号道德认同水平低的个体只需通过回忆道德行为就会减少助人意愿。
其他文献
整体语言教学法是一种强调意义的英语阅读教学法,它从语言的整体意义出发,主张在上下文中分散地学习语音和单词的意义,认为阅读的关键是在上下文中理解词意,因此不重视语音在
进入新世纪以来,为应对经济危机、儿童贫困及人口结构变化等挑战,欧盟出台了一系列教育改革与发展政策。在学前教育领域,主要政策动向是明确地位作用,强调学前教育的多元化价
睡眠是一种自发的和可逆的静息状态,表现为机体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性降低和意识的暂时中断。作为一种自适应的、保护性活动,睡眠是个体恢复体力的一种重要途径。然而,新近的研
斯腾豪斯以一种辩证的态度来看待课程开发的目标模式:作为一种雄心勃勃的综合性的理论,其积极意义在于它为组织课程的相关思考提供了一个系统的焦点。因此,他并不完全否定对
利用电化学的基本原理,提出一种快速准确检测不溶性镀铂阳极镀层完整性的方法。该方法适用于污染严重且污染物不易清除或不便清除的阳极镀层脱落情况的测定,对保证生产、提高
系统分析和比较了预测未来中国钢铁需求的主要方法,选择了生命曲线Verhulst模型预测,以1988年至2009年中国钢材实际表观消费量为基础,预测未来2015年中国粗钢消费量,同时考虑
<正> 将时间作为影响学习的变量已有很长的历史,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学习时间与学习效果存在着什么关系呢?一般容易得出一个假设,即学习时间越多学习效果越好。实际上二者之间并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知识经济的来临 ,世界各国都对教学过程理论进行积极的研究。在各自不同的研究中出现了一些共同的趋势 :从对教学过程的经验描述、概括转向对教学过程规律的
文章在系统地介绍国外教育投资风险研究的定位、研究方法和基本结论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教育投资实际,对我国加强教育投资风险研究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