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退耕还林工程是一项规模宏大的林业生态工程。工程实施的主要目的和重点是生态效益,但其对涉及的农户、社会同样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退耕农户主要关心工程带来的自身经济收益的变化;同时该工程对地方的社会效益也产生了潜在的影响,因此兼顾工程的社会经济目标对于工程顺利、健康的开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样对退耕还林工程的社会经济影响进行评价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择洛阳市所辖的洛宁县、新安县、伊川县、嵩县为研究对象,考察退耕还林工程对该市所调查的农户的家庭收益影响及对该市社会效益的影响,重点对嵩县进行实证分析,主要讨论退耕还林农户与非退耕农户收入的差异性,以考察退耕还林工程对农户收入的净影响。主要内容为:1)运用统计对比方法评价工程对洛阳市新安县、伊川县、洛宁县所调查农户的家庭经济收益影响,包括种植业收入、养殖业收入、外出务工收入等。同时考察工程对洛阳市的社会效益影响,包括对产业结构、土地利用结构、就业结构、缓解农村贫困状况以及对人口素质等方面的影响;2)采用多元回归及统计检验等方法考察该工程对嵩县所调查的退耕农户与非退耕农户收入的差异性,并采用计量分析的方法讨论工程对农户收入的净影响,并对嵩县的社会效益影响进行分析。对洛阳市新安县、伊川县、洛宁县30户定点观测退耕农户连续三年调查的家庭户均净收入的比较结果显示,家庭收入比退耕还林前有了明显增加;考察工程对该市的产业结构、土地利用结构、就业结构、缓解农村贫困状况的影响,结果显示,工程实施后的几年间,三大产业总产值均呈现上升趋势,但第一产业占有比例在工程实施后稍有下降;农业耕地面积呈下降趋势,但人均耕地面积未受到影响,同时在农业耕地内部,粮食作物的栽种面积在退耕还林的头两年有所下降,但随后有所上升;从事农业的人员数有所下降,从事建筑业、运输业、养殖业等的人员数量呈上升趋势;工程的大面积实施,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的贫困状况,补贴款为农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收入来源。工程的实施使农民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等发生了或多或少的变化,由单独依靠土地生存到依靠技术和副业等多种生存方式的转变。运用政策效益评估的倍差法对嵩县调查的85户退耕户和45户非退耕户的家庭人均收入对比分析,建立的固定效应模型估计结果显示:工程对补贴前种植业收入、补贴后种植业收入、养殖业收入、非农业收入、补贴前总收入、补贴后总收入的净效应值分别为:-195.16,-283.77,-30.82,517.17,196.55,259.16。说明:①种植业发展与政策预计的结果一致,呈现负增长的趋势,且影响显著,加上补贴款之后,影响程度有所下降。说明退耕还林的补贴款对农户的收入来说,还是占有相当比例的。②养殖业的收入与政策预计的结果略有出入,呈现了负增长的趋势,但并不显著。③非农业的收入呈现预期的增长态势,且结果显著。说明调查乡镇的退耕户农民,从繁重的农业劳动中解脱出来之后,部分选择外出务工,实现了有效就业。④人均总收入呈现预期的增长态势,但结果并不显著。说明退耕还林并没有给被调查乡镇的退耕还林户带来十分显著的收益,但是对他们的影响趋势却是增加的。工程对嵩县的农村产业结构、土地利用结构及就业结构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该县实施此项工程以来,第一产业总产值呈现平稳上升趋势;第二产业总产值呈上升趋势,但增加的幅度较大;第三产业呈现明显的增大趋势。耕地面积逐渐降低,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先下降再上升。在2002年大面积实施退耕还林后,嵩县从事第二和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平稳中呈现上升趋势;第一产业的从业人员略有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