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文科学的历史和社会科学的历史总是伴随着历史原始资料的融合:同样的观点贡献于不同的视角。另一方面,新视角又以历史为依据,汲取其最初的原动力赖以萌芽并茁壮成长,由此而催生跨学科领域的变革。翻译就是把一种语言承载的信息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现代语言学为翻译和翻译活动提供了比较科学的理论基础。但是,目前大量的翻译研究都将翻译纳入语言学的范畴内,聚焦于语音学、形态学和句法学的层面。基于此,我们构建了翻译的修辞符号学视角研究,以打破翻译研究的这一局限性,并论证了其作为一个崭新的突破性的方法在解释长期以来关于翻译等效、直译与意译、归化与异化的争论中的优越性,阐明了修辞符号意义在翻译中的传递。在本文中,我们提出修辞符号学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修辞符号学理论。修辞符号学是基于符号学原理及方法的修辞研究,旨在运用符号学原理和方法来研究语言修辞,即研究语言符号的意义功能及特性;语言符号在交际修辞中的编码和解码定律;语言修辞的符号美学特性及规则;以及各种修辞手段的功能及编码技巧。我们之所以尝试从修辞符号学视角探讨翻译研究,主要有以下理论依据。首先是翻译的修辞性。译者的修辞处境是显而易见的。翻译绝非单纯的科学程序,而是如同介于话题与听众之间的演说者的一种个人创作。译者的角色是需要在每一个转角做出抉择,在作者与读者之间,在源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之间进行协商。关于翻译的等效原则、直译与意译、归化与异化等的争论由来已久,版本各异,要想解决这些问题,绝非一蹴而就。我们认为关键不在于无休止地争论什么才是正确的翻译,而在于意识到译者在作者与读者之间进行协商以寻求并极力达成满足情形的修辞。同时,翻译与其它类型的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一样,是一种中介。交际是修辞的,因而翻译也具有修辞性。我们将探讨演说者与译者这两类中介之间的共通点以揭示译者的修辞情形。其次是翻译的交际性。翻译究其根本是交际。信息交流的基本要求是接收者对信息的理解。当然,信息发送者和接收者共享某些知识是理解信息的前提。不可否认语言差异是交际中需要克服的首要障碍。然而某些背景知识的共享才能在交际中让信息得以充分的理解。修辞研究是对语言交际效用的研究。在过去,修辞研究主要注重语言的使用技巧研究,目的是为语言使用者提供语言表达的具体方法和技巧以增强交际效果。然而,这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哲学深度,导致难以得出修辞的内在规律。自皮尔斯和索绪尔奠定了现代符号学的基础,经过不断地深化,符号学已然成为社会交际的基本理论。其原理和方法应用于各类学科技领域,诸如逻辑学、语言学、艺术和自然科学,将它们提升到新的哲学高度,并为这些学科的本质和主导规则带来启示。符号学开启了深入研究这些学科的新方法,具有重要的方法学意义。因此,将符号学原理及方法运用于修辞分析及研究将会为修辞研究提供革命性的全新视角。最后,修辞在本质上是对语言符号进行编码。从这个角度而言,修辞的符号研究属于语用学范畴。修辞并不苑囿于语言符号编号的抽象的理论研究,而是采用实实在在的语言信息传递的视角。我们认为运用符号学的一般准则能更好地解释翻译中的文化缺失。语言学模式的翻译研究往往忽略了文化层面,而修辞符号学视角有其不可替代的优势,在文化习俗、逻辑、恰当性及语用目的宗旨的指导下,能够清晰地定位人类内在语言能力的内在联系,并将之与文化紧密挂钩。以上观点与事实为我们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据此,本文在构建修辞符号学理论的基础上,在现有的翻译理论框架下探讨修辞符号学视角的翻译研究,旨在解决翻译的符号意义问题,演示修辞符号学如何为符号的翻译建立逻辑范式,由此阐释两种语言系统和文化之间符号翻译中的意义缺失。并在以上主张和相关翻译理论和方法的探讨的基础上,详细罗列并阐释翻译中,尤其是文学翻译中出现的言内意义、指称意义及语用意义缺失现象,分析导致翻译中意义缺失的主要原因并探讨将意义缺失最小化的可行方法。鉴于本研究沿用修辞符号学和语用学框架,我们采用以下修辞学、符号学和语用学参数:修辞学参数主要包括语篇和意识形态。对语篇的理解不应局限于对世界的描绘,语篇作为具有特定目的,给事物带来特定结果的参数同时还是一种社会行为。语篇不仅是作者身份的体现,同时也体现了身份和关系的形成、维护及嬗变。语篇修辞性分析不仅对语言进行表层描写,还进行功能描写和认知描写,使语篇研究在更大的空间范围展开,使修辞学研究不只停留在文体风格上,更走向人文传统,真正做到利用语言符号手段来促成符合使用者之间的合作。意识形态将权力关系内的交际过程溶入背景。使用的主要符号学参数为互文性。它包括文本使用者掌握的所有与特定文本元素相关的先前文本的知识。源语文本包含的一些信息,例如成语、比喻,以及上下文的连贯等,其理解有赖于对其它文本的了解。这一点决定了互文性参数的适用性,有助于我们对译文和意义传递的分析。语用学参数指在交际过程中所涉及到的言外因素,包括信息发送者、信息接收者、文化系统、语境,以及译者。这些都是本文研究对象的变量。译者在语篇翻译时,应将翻译视点从语言形式上转移到语篇的交际意义上,充分考虑语篇的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恰当地表达出原语的语域特征,充分发挥译者的主体意识,力求源语和目的语在形式、意义及功能上的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