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走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伴随着当前工业化与市场化的高度发展,以及我国经济发展与社会转型的不断深入,人们似乎被卷入到了一个由市场带动的物质主义的社会。这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使人们更加注重现实、贴近现实,但是,人们又在有意识与无意识中深陷物质“泥潭”而不能自拔,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出现“拜金主义”、“极端利己主义”、“价值观念的紊乱”,以及人们“道德认知的弱化”、“道德情感的淡漠”、“道德意志的迷失”等现象。这实际上正是当前我国转型期的道义基础与精神动力——道德敬畏的缺失的具体表现。因此,提出当代中国道德敬畏研究,将不仅为当前时代背景下整个伦理学的探索与发展贡献一定的理论基础,而且也将指导人们在面对自己的整个生活时所进行的较为认真与严肃的道德批判与反思,使得人们重新找回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满足当下人们社会实践的精神诉求。当代中国道德敬畏研究,其主要的结构在于:首先,阐明关于道德敬畏的理论概述与思想渊源;其次,结合实际分析当前我国道德敬畏缺失之实然;最后,探究当下道德敬畏之应然。基于此,文章分为以下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对道德敬畏做出界定,进而分析道德敬畏的神圣性、崇高性、渗透性、超越性特征,以及道德敬畏对道德自身、个体生命、社会发展的作用。以及指出道德敬畏的思想来源,涉及儒、释、道之道德传统中的敬畏思想,从古希腊到西方近代哲学之道德文化中的敬畏思想。第二部分,着重分析当代中国道德敬畏缺失的现状,道德认知的弱化、道德情感的淡漠、道德意志的迷失、道德行为的失范是当代中国道德敬畏缺失的主要表现形式;究其原因,其中不仅有道德自身的原因,更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原因;当代中国道德敬畏的缺失不仅对个体和社会造成严重的影响,更不利于国家的发展。第三部分,在以上的分析基础上,提出当代中国道德敬畏的构建,主要确立当代中国道德敬畏的主体、客体及实践,最后从个体、社会、国家三个层面上论述构建当代中国道德敬畏的具体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