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推进城市社区建设与发展是一项全面改革的系统工程,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也会引导和推动着社区发展的实践朝着即定的方向前进。因此,2003年10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为我国社区建设今后的工作指明了新思路、新目标。“以人为本”说到底,就是以百姓为根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本,它明确了社区建设与发展的首要和最重要的宗旨就是要满足居民的需求和提高居民的满意度。社区建设的一切工作都应以居民需不需要、满不满意为目标,以实现广大居民的全面发展为终点,这对于建设和发展更具有社会效益、更具有管理效率、更具有人性关怀的社会主义和谐社区将有着重要的时代意义和社会价值。在此形势下,针对社区居民满意度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势必会成为学者和实践工作者关注的热点问题。因此,构建城市社区居民满意度模型与评价指标体系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遵循科学发展观“人本思想”,客观、公正地评价我国社区建设的质量和水平。然而,目前有关社区居民满意度的探讨虽受到一些国内学者的关注,但对于概念、模型和评价指标体系却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更多成果集中在和谐社区的理论与实证。可见,研究城市社区“居民满意度”不仅开阔社会学理论研究的视野,更为社区建设质量的整体评价提供了有效地工具,对于创立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和社区实际情况的指标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首先,本研究在系统的文献回顾基础上,借鉴Clark、顾客满意度理论和我国学者陈志霞、耿金花的研究成果界定了社区居民满意度的概念,并选择了其构成要素作为重要的研究变量,提出了城市社区居民满意度的研究模型和相应假设。模型包括三个主要层面,即影响因素、整体满意度和情感因素,每个层面又包括若干维度。该模型主要研究各影响变量与整体满意度间的结构关系,及满意度与其结果变量情感间的关系。由于社会分化、社区分化导致现代社会出现不同类型的社区,可能影响到满意度结构,因此,本文将其作为情景因素来考量影响满意度的结果。其次,本研究依据国内外的文献设计了我国城市社区居民满意度调查问卷,通过实证研究最终验证了相应假设,确立了社区居民满意度模型。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模型包括社区意识、居民生活性需求、居民感知、居民参与、居民期望、制度建设、服务质量、资源支持8个影响因素和忠诚、抱怨2个情感因素,它们与整体满意度具有基本显著的结构关系。而不同类型社区的居民满意度模型也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再次,本研究基于社区居民满意度模型,构建了我国城市社区居民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共设8个一级指标、28个二级指标以及69项具体标准。最后,应用实例分析方法检验了本研究成果的研究价值。通过对盘锦市双台子区建设街道五类社区的数据进行分析,验证了基于研究模型的社区居民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实现了本文的研究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