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湿地作为全球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物资资源和环境资源,具有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在全球变化背景下,湿地生态系统体现出其敏感性和脆弱性。在人类活动叠加自然条件的影响下,湿地资源正遭到严重的破坏,产生各种湿地问题,例如:湿地面积萎缩、生态污染、功能退化等等。湿地保护已成为全球的热点话题,近年来国内外的湿地研究主要包括湿地资源调查、湿地动态变化及湿地生态评价等等,而湿地信息获取的准去性就显得至关重要。本文以1990年、2000年和2013年三期内蒙古东部湿地分布格局影像为基础,建立了湿地分类系统。并结合野外调查数据,应用多尺度分割算法,采用面向对象的分类方法,对内蒙古东部地区的湿地信息进行分类提取。将内蒙古东部地区按行政区域划分为四大部分,进行人工湿地与天然湿地的分布特征和动态变化的探讨,并对驱动因素加以分析。结果表明:1.内蒙古东部地区2013年湿地面积为4.11万km2,湿地率为8.90%。与全国湿地率(5.58%)相比,内蒙古东部地区湿地率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属于我国第二大湿地分布区(东北地区)部分。2.内蒙古东部地区湿地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呼伦贝尔是最主要的天然湿地分布区,占整个内蒙古东部地区天然湿地的80%;人工湿地主要分布于兴安盟和赤峰,占整个内蒙古东部地区人工湿地的63%。3.1990~2013年间,内蒙古东部地区湿地损失面积较大,约2700km2,天然湿地相对损失率为6.8%。通辽湿地损失情况最为严重,损失面积约776km2,损失面积占比将近50%。4.兴安盟的人工湿地增加最明显,增加了63km2,增加比例约87%。5.在气候变化叠加人类活动的双重作用下,沼泽湿地是对全球变化响应最为显著的湿地类型,期间内蒙古东部地区沼泽湿地损失面积为2498km2。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不同类型的湿地的影响具有明显差异,其中人类活动更占主导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