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贫困减缓作为当下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中面临的一大棘手问题。近些年,即使我国目前的农村贫困人口数减少幅度较快,但其中金融结构不合理、二次元金融结构较为突出、金融市场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使缺乏信用贷款抵押物或无良好信用记录的中低收入群体和中小型企业等弱势群体被金融体系拒之门外,因此我国的贫困问题尤为显著。诸多发展中国家的贫困减缓经验也得以证明,贫困对象要摆脱贫困最棘手的问题就是资金短缺,他们必须以自身能力或内部资源去投资他们的脱贫产业或用于提升自己能力的机会。普惠金融作为小额信贷和微型金融服务的补充和扩展,早在2005年“小额信贷年”年会上被首次提出,普惠金融作为稳定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社会稳定、改善社会福利水平发挥了积极作用,深受我国职能部门的高度关注,并且出台了诸多的惠及微型企业及农村贫困群体的强农、惠农政策,通过将小额信贷体系和微型金融服务机构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提升我国的金融覆盖范围,建立健全金融服务体系,推动普惠金融的有效扶贫。因此,普惠金融的发展对评估我国经济社会形式及摆脱农村贫困人口具有记得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当前,关于普惠金融发展与贫困减缓二者关系的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需要更进一步的调研和研究。本文以普惠金融为研究对象进行系统性研究,并运用了实证分析法、文献综述法等研究方法。对普惠金融发展、贫困减缓等理论概念进行界定后,列举了发达国家在普惠金融减贫的有效经验,并说明了云南省在结合自身发展情况和借鉴国际经验后对实行普惠金融减贫的有效实践。其次,基于普洱市10县(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情况及以农村普惠金融对贫困减缓为视角下,用科学高效的方法选取有效指标,以普洱市10县(区)从2012年至2018年的面板数据为样本,测度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普洱市10县(区)整体的普惠金融水平。其次,简要分析当下普惠金融发展的理论背景及普惠金融发展对贫困减缓的作用机理。同时,运用动态GMM模型对普惠金融发展与贫困减缓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分析,并通过稳健标准误检验其指标有效性。实证表明,普惠金融发展对我国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贫困减缓具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即随着边疆地区整体普惠金融水平的提升,边疆地区的贫困问题会得到相应改善,并进一步说明了贫困减缓具有可持续性。最后在实证分析基础上,对如何进一步推进我国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普惠金融发展提出了可操作性建议和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