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权利的法哲学研究

来源 :武汉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zhuang10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会进步与科技发展,数据技术的出现降低了我们的生活成本,让我们的工作变得更加简单,让我们的出行更为便捷,让我们的学习更加全面。于此同时,数据技术对我们的生活影响越来越深入也越来越重要,日常的通讯、工作、出行、学习与生活都充斥了数据技术的应用。节约时间、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是数据技术带给我们的好处。数据技术在带给我们便利的同时,也在不断发展,出现了包括云处理、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的数据处理与开发技术。先进的技术带来了新的功能与价值,由此出现了数据主体之间的利益冲突及数据运用中的安全风险。进而,以法律规制数据使用,保护数据利益的呼声逐渐响起。数据利益冲突与安全问题是技术带给我们的困境,不可避免也无法回避。为了认识与解决这一困境,学术界从数据立法角度出发,对其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数据权利的概念。以权利视角认识与保障数据利益,促进数据权利行使,完善数据权利救济规则。然而,对于数据权利存在的合理性与正当性学术界缺乏论证,只是一味地宣称数据权利,从立法角度谈及数据保护,并未就数据权利的正当性予以证明。解决数据权利的正当性问题,必须通过有效理论对数据权利进行证明,确定这种权利内容、价值以及成权标准。因此,需要采用语义分析、演绎推理、对比研究的方法,从自然法学权利观、实证法学权利观以及社会法学权利观这三个主要法学流派权利理论出发对数据权利进行分析,进而做到权利的有效证明。首先,自然权利来源于自然理性,其发展过程受到价值认知的影响。根据价值内容不同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以正义为核心的权利观、以自由为核心的权利观、以平等为核心的权利观。由此形成的自然权利理论,正当性来源于价值内涵。公众使用数据目的在于享受科技发展带来的进步,提高单位生产能力,享受到社会进步带来的福祉。数据权利则在于确保人以正义为目的,自由而平等地使用数据,并平等地享有数据带来的利益。从数据权利的目的来看,根本目的是维护数据使用中的正当利益。然而,现阶段以自然权利理论作为数据权利证明标准仍然存在问题,主要体现为主体范围相对狭隘;人格权与财产权交叉、混淆情况严重;对数据权利的内涵并不能完全表达,论证结果不如人意。其次,数据立法早于数据权利的提出,即数据权利受到数据立法的影响。数据权利的内容、权利性质以及保护方式与各国现行数据安全保护法律有着紧密的关系。正因如此,诸多学者以实证法学权利理论对数据权利进行了论证。在明确实证主义权威观的基础上,只要是具备权威性的法律所规定之权利就符合实证主义权利的正当标准。对比欧盟与中国的现行法律,存在两种数据权利证明方式,即法定推定与应有推定。法定推定是直接依据涉及数据安全、数据利益的法律,以法律的权威性作为正当性的实质标准,以合法性作为正当性的程序保准,从而对数据权利进行证明。应有推定是从人格尊严、个人隐私权出发,明确主体在数据使用中所必须的隐私权益与人格利益作为数据成权的正当性标准。实证主义权利证明方法也存在一定缺陷,法律没有明文保护的数据财产权无法进行确权;集体与法人的数据权利并没有在论证中获得认可,忽视了数据权利内容的完整性与主体的全面性。再次,因为自然权利理论与实证主义权利理论对数据权利证明存在不足,故而选择社会法学权利理论进行再次证明。相较于其他两者,社会法学权利理论的优势在于其更加关注社会事实与社会实效,对权利正当性的判断可以结合法律权威与价值的理性认知;还包含了对社会关系中复杂性的考量,对数据权利的司法实践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从数据权利所表现出的现实需求及数据利益规制的有效性结果来看,以社会法学权利理对数据权利进行证明,可以明确数据权利所表达的利益目的,并以这种事实与有效作为权利的正当性标准。同时,社会法学权利理论还关注到集体行为与集体权利,解决了数据权利主体缺失的困扰,对数据权利有着较好的证明与解释效果。最后,相较于自然权利理论与实证主义权利理论,使用社会法学权利理论对数据权利进行证明有着更好的全面性与有效性,但还需要对数据权利内涵进行进一步解说,以此体现了数据权利所涉及的人格、财产与国家安全三方面利益。因此,需要在社会法学基础上,结合产权经济学,引入“权利束”这一概念,借鉴财产权权利束的证明与组成方法,以价值认知、社会实效作为数据权利束使用规则。进而建立一套数据权利束理论,以体系化与规范化的方式对数据权利束中多元主体、多样种类权利进行分析。以数据作为权利束的物质基础,即“束点”,通过利益事实来划分数据权利束中涉及的人格权、财产权、国家主权,并提出一种数据权利束范式来对数据权利进行较为完整而全面的分析。同时,以数据权利束中的价值规范,对数据权利保护中可能出现的权利竞合与权利保护次序进行论证,以达到指导司法实践的目的。
其他文献
宽视场、高分辨率图像是进行场景理解的基础。由于传感器尺寸、视场范围、拍摄条件等因素的限制,宽视场和高分辨率之间存在着矛盾,无法同时获取宽幅面、大视场的高分辨率图像。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法就是图像拼接,即在保证一定重叠率情况下对观测区域进行连续图像采集,然后将其合成一幅幅面更宽、视角更大的镶嵌图像,从而扩展图像的视场角。图像拼接广泛应用于摄影测量、虚拟现实、安防监控以及军事侦查等领域,是当前摄影测量、图
汽车轻量化是在保证强度和安全性能前提下尽量降低整车装备质量,因此,重量轻、比强度比弹性模量高的镁合金显示了广阔的应用前景。为了解决镁合金汽车部件冷连接时与钢质铆钉之间的接触腐蚀问题,本文通过微弧氧化(MAO)技术在10B21铆钉钢表面制备MAO-PTFE自润滑高耐蚀复合涂层。首先通过控制变量法研究并选取最优的负电压参数,制备以α-Al2O3为主的MAO陶瓷涂层,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向电解液体系中直接加
样品前处理是复杂样品分析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步骤,直接影响了分析结果的准确度、灵敏度和重复性。固相微萃取技术(SPME)是一种操作简便、快速、高效、有机溶剂消耗少的样品前处理技术,非常适合用于复杂样品体系的预处理。萃取材料是固相微萃取技术的核心部分,其性质直接决定了方法的适用范围和萃取效率。因此开发新型、高效、高选择的萃取材料是固相微萃取技术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本文主要基于低共熔溶剂、共价有机框架材料
中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但中药成分的复杂性导致的有效性与安全性的保障一直是其难以走向世界的原因。开发中药化学成分快速鉴定和高效分离的方法,是中药分析领域亟待解决的关键所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LC-MS)因其高分离能力,高选择性、高灵敏度等特点,可在线同时获得数十上百种化合物的结构信息,为中药化学成分的定性与定量分析提供更简便、更快速的方法,已成为中药分析的首选技术。我国木犀属木犀(桂花树)的自
癌症作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具有免疫抑制和免疫逃逸特性。传统的治疗手段如化疗和放疗常常面临毒副作用大、易发生耐受、易复发的问题。免疫疗法旨在激活自身的免疫系统以对抗癌症,其具有无毒副作用、复发率低、预后好等优势,是目前公认的一种很有前途的癌症治疗方法。由于肿瘤部位存在的免疫抑制微环境常常保护肿瘤细胞逃避免疫系统攻击,因此克服肿瘤相关免疫抑制对肿瘤免疫疗法至关重要。一系列核酸类药物可通过多种途径逆
Fe-Mn-Al-Ni基形状记忆合金,具有优异的加工性能、较高的强度、良好的超弹性和成本较低等优点,近年来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是一种极具发展潜力的新型Fe基记忆合金。为进一步提高其应变特性,本文通过在该体系中添加微量Nb和C元素,制备出新型的Fe-Mn-Al-Ni形状记忆合金。系统研究了铸态合金在热处理过程中的组织演变,对比分析了一步时效与两步时效的铸态及热轧态合金的形状记忆效应、超弹性及耐腐蚀性
随着能源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可再生生物质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越来越受到重视。纤维素作为地球上最丰富的天然高分子,在构建功能材料方面得到广泛的应用。其中,高分子荧光材料因具有独特的光物理化学性质,在生物化学传感、分子离子检测、荧光成像、智能材料和光电器件等领域具有应用前景。然而,传统的荧光材料具有聚集导致淬灭(ACQ)效应,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其应用。而聚集诱导发光(AIE)材料打破了ACQ效应的限
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是指除酒精外,由多种病因引起的弥漫性肝实质细胞脂肪变性,以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脂质蓄积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病理综合征。NAFLD的危险因素较多,常与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的肥胖、糖脂代谢紊乱并存,因此NAFLD是MS的肝脏表现。流行病学调查显示,NA
随着环境污染日益严重以及不可再生的化石能源不断消耗,开发和利用可再生动植物生物质资源制造环境友好材料已日益引人注目。甲壳素是可再生、丰富的天然高分子,广泛存在于甲壳类、真菌、藻类等生物体。它具有丰富的功能官能团及生物可降解性,是构建环境友好的新型功能材料的理想原料之一。同时,甲壳素链上含有大量乙酰氨基和羟基,可与许多金属纳米粒子形成相互作用。因此,甲壳素作为金属纳米粒子载体材料在水处理、“绿色”催
无人机异(多)源图像的融合成像已经广泛应用于军事和民用领域,该项技术也是经过实践在不停的改进和完善。多源图像融合是图像处理技术的一个分支,旨在解决由单一传感器受成像方式、波长范围、成像场景或自然环境等影响,对场景的表达能力受限的问题。多源图像融合通过数据处理技术和方法,提取多源图像的互补信息,实现对场景多方位、多层次的表达。图像融合的前提是配准,而图像配准的精准度决定了融合图像的质量。围绕红外与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