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人们饮食需求的不断多样化,人口生存对食物消费日益增加,食物在消费过程中消耗大量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的同时排放大量的温室气体。食物消费已成为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损失、土地退化、淡水资源缺乏等环境资源问题的最主要驱动力。因此,可持续食物消费已成为一个全球关注的重要议题。为了探寻可持续的食物消费模式,本文基于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FAO)对可持续饮食的定义,并运用FAO食物消费平衡表数据,从国家层面分析中国居民食物消费模式特征及演变趋势;探讨基于综合足迹的食物消费环境压力的评价理论和方法,在此基础上重点关注中国1978-2013年食物消费生态足迹、碳足迹、水足迹与环境综合承载力的动态变化特征,探讨基于综合足迹的可持续食物消费模式形成机理,从而构建出符合中国居民食物消费习惯,达到食物营养需求,居民可支付,减少环境资源压力且具备可行性的可持续食物消费模式。研究结果如下:(1)在食物消费模式演变特征及趋势方面:总体上中国居民食物消费模式仍以植物性和谷物消费为主,但食物消费结构不断向营养均衡和食物多样化的方向优化演变;通过ELES模型对中国居民食物消费演变趋势的分析得出,中国居民食物消费模式正处于不断调整优化的过程,食物消费种类多样化。(2)在食物消费环境压力方面:(1)中国居民食物消费2008年开始出现生态赤字,2013年人均生态赤字值为0.0705ghm~2;食物消费的土地资源类型中,耕地生态环境压力逐步增加;生态足迹影响的演化趋势是由理性的可承载向非理性的超载方向演变。(2)若按现状发展,中国食物消费碳足迹将逐年增多,碳足迹与碳承载力的差距越来越小,食物消费的碳压力逐年加剧。(3)食物消费对食物生产的水资源占用远远大于水资源所提供的承载力。(3)在可持续食物消费模式构建方面:通过食物消费模式的调整设计,调整后食物消费模式与现状模式贴近度为95.83%,植物性食物量占总量的70%以上,体现了植物性食物为主,动物性食物为辅的传统食物消费模式。调整后的食物消费模式从消费习惯和营养摄入需求角度,食物消费在环境的影响上更具有可持续性。在资源环境方面实现了生态足迹和碳足迹承载盈余,水足迹资源承载度提升了37.7个百分点。耕地、林地、草地和水域的生态足迹分别减少了9.5%、16.1%、6.4%和55%。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可持续食物消费模式设计和调整,不仅表明了食物消费结构变化是食物生态影响变动的主要驱动力,还表明了转变食物消费模式是解决食物消费资源环境压力这一矛盾问题的最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