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弗朗西斯·培根(1561-1626)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哲学家、政治活动家,亦被奉为英国随笔的开山鼻祖,其作品《培根论说文集》是其主要文学著作,为他赢得了不朽的文学声誉。该书耗时近三十年,乃作者呕心沥血之作,内容涉及哲学思想、伦理探讨、为官之道和处世方法等,还包括对若干具体问题的建议,也不乏对艺术和自然的欣赏。对于每个题目,培根的论述都有独到之处,且文笔优美,简洁老练,警句迭出,毫无雕琢之感,这种简约明晰的风格甚至影响到后来皇家学会科学家们的写作规范。迄今为止,该书重印不衰,几乎被译成世界上所有文字,备受推崇,被称为一本世界性的划时代的书……尽管原书初版成于1597年,然明清时期闭关政策盛行,培根为国人所晓始于鸦片战争之后。随着严复、梁启超、鲁迅等人不断撰文,培根以思想启蒙先驱和学人的身份被介绍进中国。至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西方哲学的深入传播使人们有望研究思想家的原著,《培根论说文集》的中译本也就诞生于这样的背景。最早的译本由吴寿彭完成,于1935年以《培根文集》为名出版。第二、三个译本分别由陈德明和张荫桐于40年代编译。第四个译本,实乃第一个全译本,由水天同于1939年译毕,因战事迟至1950年经商务印书馆出版。后来,该译本入选商务印书馆“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并流传海外,是我国第一个广为流传的译本,对后来的译本影响甚大。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王佐良曾选译过三篇:“谈读书”、“谈美”、“谈商位”,至今被奉为散文翻译的经典。由于文革干扰,重译此书始于八十年代早期,有高健(选译)和何新译本。九十年代,散文市场较好,此书译本增多,一般认为曹明伦的译本在新译本中较好。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水译、何译、曹译继续刊行,新译本不断涌现,如:王义国译《世事箴言》(2000年)、高健译《培根论说文集》(2001年)和张毅译《培根论人生》(2002年)等,形成了以全译为主的翻译特点,还出现了新的英汉对照本。本文试图从历时和共时的角度对《培根论说文集》在中国的翻译进行系统的研究,并对此书的接受情况和影响接受的因素进行探讨,旨在跳出单纯的译本对比的传统,揭示文本所反映的译学思想,经过一系列的分析,力图得出结论:经典文本通过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可走向大众,深化人们对其认识和理解,从而促进该文本的传播和接受。本文除引言和结语外,共分四章。 引言扼要介绍了本文的主题。 第一章是《培根论说文集》简介,涵盖了培根简介、文集简介、主要文本特点以及文本的成就和影响四个方面. 第二章为《培根论说文集》在中国翻译情况的回顾。首先从历时的角度考查文集在中国的翻译,并小结出不同时期的翻译特点;进而选取水译本、何译本、曹译本和张译本,从共时的角度考查各自的特点。 第三章乃水译、曹译、张译的比较研究,含三个译本的外部研究和内部研究,其中将运用新批评理论,从语言、风格、注释等角度对三个文本进行分析比较,并揭示文本背后所反映的译学思想。 第四章探讨《培根论说文集》在中国的接受。本章首先对读者反映理论、安德烈“勒菲弗尔的影响文本接受的三因素(专业人士、文学系统以外的庇护人、主流诗学)进行说明,然后以此为理论基础就文本在中国的接受进行分析;再以两个个案说明文集的接受和影响。 结语部分对全文进行了总结,强调描写性译学研究对译本采取了一种开放宽容的态度,必将促进翻译事业的繁荣发展,带动对经典的淦释,利于经典走向大众。关键词:《培根论说文集》接受读者反应理论庇护人描写性译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