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随着淋巴管生成因子VEGF-C、VEGF-D以及多种淋巴管内皮特异性标志物,如淋巴管透明质酸受体-1(LYVE-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VEGFR-3)、肾小球足突膜蛋白(podoplanin)和同源异型盒转录因子(Prox-1)等先后被鉴定,淋巴管生成已成为肿瘤转移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实验肿瘤转移动物模型的研究表明:VEGF-C和VEGF-D诱导肿瘤相关淋巴管生成在促进恶性肿瘤淋巴结转移中发挥重要作用,抗淋巴管生成有望成为抗肿瘤治疗的新靶点。人类肿瘤淋巴管生成的机制和临床意义已在乳腺癌、黑色素瘤和头颈癌等多种实体瘤中有报道,但结果颇受争议,其焦点主要在于:一是瘤内是否存在功能性淋巴管?二是在肿瘤转移过程中,是瘤内还是瘤周淋巴管生成起主要作用?目前,对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淋巴管生成领域的研究多集中在VEGF-C/VEGFR-3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和预后的关系上,很少有研究瘤内、瘤周淋巴管生成与预后的关系。深入探讨NSCLC淋巴管生成的机制及意义,为临床抗淋巴管生成治疗提供实验依据。目的比较VEGFR-3、podoplanin、LYVE-1三种淋巴管内皮标志物在检测NSCLC组织中淋巴管生成的价值,选择较为可靠的淋巴管内皮标志物,为进一步探讨NSCLC瘤内、瘤周淋巴管生成机制,及其与淋巴结转移和预后等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提供新的方法。方法1.病例来源:对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1995年1月1日至2004年12月31日期间、具有详细的临床资料和完整的术后随访记录的82例NSCLC患者,通过书信、电话和户籍管理机构等方式,随访截止至2005年8月31日。取其手术后切除组织病理存档蜡块,再取8例肺炎性假瘤患者的组织蜡块做对照。另取新桥医院和大坪医院2005年6月1日至8月31日期间的40例手术后新鲜NSCLC组织,行冰冻切片用以LYVE-1免疫组化染色,所有患者均有完整的临床记录,术前均未接受化疗、放疗等治疗。2.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CD31、VEGFR-3、podoplanin和VEGF-C在上述82例NSCLC、8例肺炎性假瘤组织石蜡切片和LYVE-1在40例组织冰冻切片中蛋白的表达,光镜观察结果并确定这几种蛋白的表达情况,进行淋巴管密度(lymphat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