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延长头穴留针时间、提高头穴针刺频次,配合体针疗法治疗中风后偏瘫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障碍。为中风后偏瘫的患者探寻更有效的治疗方式与治疗时间,从而缩短治疗过程,进一步提高中风后偏瘫患者的生活质量。材料与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中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体针治疗。单侧偏瘫患者取患侧穴位,双侧偏瘫患者取双侧穴位。上肢取肩髃、臂臑、手五里、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后溪;下肢取伏兔、血海、阳陵泉、足三里、阴陵泉、三阴交、悬钟、解溪、太冲。针刺得气后采用平补平泻法留针30min。对照组患者取偏瘫对侧顶颞前斜线、顶颞后斜线以三段接力式方法刺入,与头皮成15度角进针,刺入头皮后到达帽状腱膜下,顶中线平刺。刺入后捻转,捻转频率为200转/分,行针1min,留针30min后出针。观察组在每日8时、12时、16时行针,行针时间及手法同对照组,行针后不出针,以医用胶带固定,留针共计24小时。第二日针刺时避开上一次的针孔,重复第一日的针刺操作。连续操作5d后休息2d,2周为一个疗程。观察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和Barthel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及治疗后两组间的评分差异。结果:1.治疗前两组间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和Barthel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治疗后对照组与观察组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和Barthel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提高(P﹤0.05)。3.治疗后观察组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和Barthel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同时给予常规基础药物治疗与康复训练的情况下,头针配合体针治疗中风后偏瘫的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有明显疗效。而延长头穴留针时间治疗中风后偏瘫的肢体运动功能障碍能显著提高临床疗效,更好的改善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