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构建适用我国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ACP干预方案,并在天津市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中开展干预性研究,以验证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ACP干预方案的应用效果,为更大规模ACP干预方案提供临床实践依据。方法1.文献研究:检索国内外数据库,了解国内外老年人特别是患有慢性疾病的老年人对ACP的态度,评估当前国内外老年ACP干预模式,为构建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ACP干预方案提供理论依据。2.质性研究:前期采用半结构式访谈对筛选的30名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进行访谈,后期利用Colaizzi现象学分析法对数据进行了整理并且分析,为制定老年慢性病患者ACP干预方案提供实践依据。3.小组讨论:前期通过头脑风暴和小组讨论,确定了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ACP干预方案的初稿。4.专家咨询:通过咨询具有老年护理学、老年医学及临终关怀理论和实践经验的13位专家,根据专家建议对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ACP干预方案进行修改。5.预实验:在拟开展ACP研究的社区中随机抽取30例老年慢性病患者进行预实验,根据结果对干预方案进行修改。6.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ACP干预方案应用:采用便利取样方法,根据纳排标准选取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街社区中10个居民小区符合纳入标准的243例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按照随机抽签法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验证干预方案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其中干预组123例,对照组120例。对照组实施社区医院的常规管理,干预组在常规管理基础上增加老年慢性病患者ACP干预方案。7.干预前与干预后一个月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测评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ADs知识水平、对ADs接受度及死亡焦虑水平。结果1.干预方案构建(1)专家咨询:采用德尔菲法,第一轮发放问卷15份,回收有效问卷13份,回收率87%。第二轮发放问卷13份,回收有效问卷13份,回收率100%。专家群体权威系数为0.935。第一轮德尔菲专家咨询结果显示,一个二级指标的变异系数大于0.25,均数小于3.5,一个三级指标的变异系数大于0.25,均数小于3.5。其余各级指标变异系数为0.00~0.14,均数>0.35。第二轮德尔菲专家咨询结果显示,各级指标的变异系数均小于0.25,均数均大于3.5。(2)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ACP干预方案构建:第一轮德尔菲专家咨询,删除2个指标,增加8个指标。第二轮德尔菲专家咨询未做改动。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ACP干预方案共包括5个一级指标,14个二级指标,12个三级指标。2.干预方案验证性研究(1)患者ADs知识水平:干预前两组患者ADs知识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之间的ADs知识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干预前后ADs知识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患者干预前后ADs知识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患者对ADs接受度:干预前两组患者ADs接受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之间的ADs接受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干预前后ADs接受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患者干预前后ADs接受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患者死亡焦虑得分:干预前两组患者死亡焦虑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之间死亡焦虑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干预前后死亡焦虑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患者干预前后死亡焦虑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ACP干预方案具有较高的适用性,可有效提高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对ADs的知识水平、ADs的接受度及减轻患者死亡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