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后方法”理论及其所倡导的宏观策略近年来在汉语学界得到了较多的关注和认可,针对各项策略的研究实践也越来越多。案例研究由于其可以真实反映课堂教学情境,通过反思和讨论来切实解决教学活动中的问题,也吸引了大批汉语教师和研究者参与其中。本文将“后方法”理论中的“最大化学习机会”策略与案例研究相结合作为理论基础,首先对笔者在马来亚大学孔子汉语学院所教初级汉语课的教学录音进行转写;其次运用案例分析法从语言输入机会、语言吸收机会、语言输出机会三方面对课堂教学进行分析讨论;再次通过研究问卷调查、访谈内容和教师教学反思,考察学习机会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广泛性,探讨实现最大化学习机会的方法;然后得出学习机会最大化宏观策略的实现机制;最后给出在初级阶段汉语教学中运用该策略的具体建议。本文共六章:第一章为绪论,交代研究背景和选题意义,分析整理已有研究,阐述本文对学习机会的理解,说明研究的目的、思路和方法。第二章介绍马来亚大学孔子汉语学院的基本教学情况以及案例研究的背景信息。第三章从语言输入机会、语言吸收机会和语言输出机会对案例进行分析。具体而言,本文首先统计案例中语言形式和功能的输入项目和数量,运用多模态话语分析法分析语言输入方式,从而考察语言输入机会;接着通过对教师话语量,理解核实、确认核实、澄清请求三个层面的教师话语调整,展示性问题和参考性问题两种提问方式,积极反馈和消极反馈两种反馈方式的统计,考察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从而分析语言吸收机会;然后研究输出内容和口头、书面两类输出方式,从而分析语言输出机会;最后得出学习机会最大化策略的实现机制。第四章本文采用定性和定量的研究方法,对教师教学反思、孔院问卷调查和学生访谈进行系统分析,从教师和学生的角度考察学习机会最大化策略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广泛性。第五章在案例分析与课堂效果考察的基础上,给出在初级阶段汉语教学中运用学习机会最大化宏观策略的具体建议:一,树立创造、注意和运用学习机会的意识;二,提供大量有效的可理解输入,运用多模态教学模式创造语言输入机会;三,增加互动次数,提高互动质量创造语言吸收机会;四,调整输出引导方式,综合使用输出形式创造语言输出机会。第六章对全文进行总结,指出本文的创新之处,研究的不足以及后续研究展望。本文的创新之处有两点:一是提出了基于“学习机会”理论的汉语教学案例的分析框架。二是提出了学习机会最大化策略的实现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