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著名长篇小说《飘》塑造了坚强乐观、自强不息的新女性形象,描绘了郝思嘉在一系列挫折中通过不懈的坚持和努力,改变了个人和整个家族的命运。自1936年问世以来,《飘》就得到了读者们的广泛关注,成为美国最畅销的小说之一,并于1937年获得普利策奖,在世界上被翻译成29种文字,总共销售近3000万册,因此对该小说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女性翻译研究强调提高女性和译文的地位,抵抗传统性别观念中对女性的不公,打破传统翻译观念中“作者-译者”、“原作-译作”的二元对立,实现女性地位的独立和提升,有利于女性主义思想的传播。在众多《飘》的中译本中,李美华译本很好地体现了女性主义思想和女性主义翻译策略,因此,笔者选取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为理论指导,对《飘》李美华译本中的译者主体性进行研究。论文发现,译者李美华在翻译《飘》原著的过程中通过恰当的女性主义翻译策略体现了她作为女性译者的女性主义意图,实现了抵抗传统性别歧视,提高译文地位,突出译者显性的目的。论文认为:译者李美华在翻译该著作时所发挥的译者主体性主要体现在她采用了“增补”、“劫持”、“添加前言和脚注”的女性主义翻译策略,抵抗了传统性别观念中对女性的不公,打破了传统翻译观念中的二元对立,使其译本具有女性主义色彩,进一步提高了女性和译本的地位。首先,李美华在《飘》的翻译过程中主要采取增补策略,增补了女性外貌的描写、女性心理的描写、女性特有生理期的描写以及贬低男性的描写。增补策略的使用提高了女性在文学作品中的地位,塑造了良好的女性形象,贬低了男性主导社会的地位,表达了女性主义思想,充分体现了其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其次,在翻译该小说的过程中,李美华还采取了劫持策略,主要对有损女性形象的描写和贬低女性自尊的描写进行改译。劫持策略的使用美化了女性形象,维护了女性尊严,打破了传统翻译中二元对立的局面,也突破了传统观念中对女性和翻译的偏见,有利于女性主义思想的传播,体现了其译者主体性的发挥。最后,在翻译该小说的过程中,李美华还采取了添加前言和脚注的策略,在译文之前添加前言,分析了郝思嘉矛盾的性格,对郝思嘉的座右铭“明天又是另外一天了”进行深入剖析,也在译文中添加脚注,对自己的翻译进行解释和说明。前言和脚注策略的使用突出了李美华的译者身份,突显了她的女性主义思想,增强译文的女性主义色彩,充分体现了其译者主体性的发挥。本文通过对李美华译本中女性主义翻译策略的实例分析,探讨李美华译者主体性的发挥,笔者希望该研究能够为女性主义翻译视角下译者主体性研究的完善做出一定的贡献,也希望能为国外经典作品的中译研究提供一定借鉴。本文进一步完善了女性主义翻译研究,能对今后女性主义翻译策略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研究视角;同时,本文进一步丰富了《飘》中译本的翻译研究视域,为中外文学翻译实践提供新视角尽绵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