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新生代农民工已经成为我国产业工人队伍的主体,这部分人群已有2.78亿的规模。另一方面,我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产业结构面临优化升级的总体背景下,朝着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方向前行。在此情况下,我国新生代农民工的现实状况尚不能满足这种转型的需要,在劳动力市场上一方面表现为劳动力供给充足,但同时,另一方面却出现结构性用工荒的局面。这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浪费并限制国家和个人的发展,还可能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从而不利于我国城镇化和现代化进程。 结合新生代农民工已经是工人阶级的现实,本文通过阐述新生代农民工的现状以及发掘现代产业工人的内涵,通过理论分析和现实分析,探索下一步新生代农民工如何向现代产业工人转变,并寻找在这个转变过程中的主要障碍,从而提出针对性的解决建议。通过研究发现,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新生代农民工作为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一个特殊群体,既存在劳动力转移的一般共性,也存在鲜明的特殊性,即发达国家的劳动转移与在迁入地定居下来往往是同步的,而我国在这一过程中则是先完成了转移,但无法在迁入地居住下来。由此造成当前新生代农民工难以进一步向现代产业工人转变,其主要障碍是:由户籍制度引发出来的问题、对新生代的社会保障水平低的问题、缺乏职业技能培训的问题以及新生代自身受传统观念局限的问题。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的现实需要,本文认为我国新生代农民工下一步需要着力破除上述障碍,并向市民型、主体型、知识型、技术型和学习型现代产业工人转变。 本文通过借鉴不同时期发达国家农村劳动力向城市二三产业转移的成功经验,主要是英国、法国、德国和日本经验,在立足我国实际情况的基础上,进一步认为,新生代农民工在向现代产业工人转变过程中,单靠自身能力难以实现这种转变,因此,需要政府调动全社会相关因素,统筹规划,为农民工的转变创造必要条件,于此同时,农民工自身也要积极谋求这种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