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韩礼德和哈桑的衔接理论为基础,对《警察与赞美诗》两中译本进行比较研究,兼探讨衔接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和意义。语言的基本功能在于社会交际,语篇是它的基本单位。传统语言学在看待翻译时倾向于把重点放在词和句子的层面,然而从语篇语言学的角度来分析翻译问题,就可以在语言结构的高层次上处理信息再现的问题。语篇的衔接是语篇的语言特征之一,衔接是语篇的有形网络,体现在语篇的表层结构上;连贯则为其无形网络,存在于语篇的底层,通过逻辑推理来达到语意的连贯。衔接是生成语篇的必要条件之一,是语篇理解的基础。衔接是使语篇语言简练、信息突出、逻辑连贯的重要手段,它要求读者照应前后文来解释词义。与此同时,不同的语言对衔接手段有不同的要求。因此,翻译技巧的研究就得从词语和句子层面扩展到语篇层面,研究原语和译语中各自都有什么可资利用的衔接手段以及它们之间的差异,进而探索适当的转换途径。根据韩礼德和哈桑的衔接理论,衔接手段可分为语法衔接和词汇衔接。前者包括照应、省略、替代、连接,后者包括词语重复和词语搭配。本文将通过对翻译文本和例句的分析,重点探讨英汉语衔接手段的转换及其差异,及在翻译实践中的一些规律,力图从不同的角度丰富翻译理论及实践。本论文采用的语料包括取自美国小说家欧·亨利的《警察与赞美诗》及张经浩和李文俊两种译文,另外还有国内出版的翻译教材中的大量例句。语料分析从指称、替代、省略、连接和词汇衔接这五个角度展开;其中,词汇衔接部分借鉴了胡壮麟(1994)的理论。论文分为五部分。第一章为引言。第二章为相关文献综述,涉及到话语分析和翻译研究的关系、衔接的概念和范畴、有针对性地、简要总结了衔接理论在语言学领域内的发展情况和衔接在语言体系中的作用以及衔接和连贯的关系,然后就一些相关的研究成果进行了讨论,包括衔接的对比研究、英汉对比研究以及衔接和翻译的关系等;在第三章,从上述衔接的五个方面对语料进行了分析;根据数据分析可以看出,翻译中的衔接手段在不同的译本中有不同的体现。这一不同表明机械地对译衔接手段是不可能的也是没有必要的。因此源文本中的衔接手段在翻译中可以灵活处理。可以采用增词法、减词法和转换法等翻译方法。第四章探讨衔接手段在英汉翻译中的运用。以及几种翻译技巧与方法。根据英语文本与其译文的比较找寻出两种衔接手段的翻译趋势即对等或接近对等翻译和非对等翻译。最后一章为结论部分,从衔接的角度对英汉翻译和以后的研究提出了一些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