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岩溶区的自然地理环境是一个较为特殊的地域综合体,作用于脆弱岩溶区生态系统的土壤发育有着自身的特殊性。在岩溶背景下,土壤的理化性质及其结构组成会随着不同地理环境因素的变迁而发生改变,它与非岩溶区有着一定的差别。本文以重庆岩溶区南川南平镇作为研究区,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分别选择了不同坡度、坡向,不同石漠化等级、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等几个地理环境因子,基于室内分析实验,从小尺度上研究了不同地理环境因子对重庆岩溶区土壤理化性质变化特征的影响,得出结论如下:1.不同坡度对土壤理化性质有着显著影响。通过对5-8°、8-15°、15-25°三个坡度范围坡耕地的土壤理化性质分析,发现随着坡度范围的加大,土壤黏粒含量减少,在<15°范围内,随坡度的增大,水分入渗率降低,>15°后含水率表现无显著规律。初步实验结果显示,在坡耕地<25°范围内,土壤团聚体破坏率与水稳性团聚体分形维数成极显著线性正相关,水稳性团聚体分形维数越大,土壤团聚体破坏率越高,团聚体结构稳定性越差。不同坡度范围内的土壤养分分布特征有一定差别。碱解氮与速效磷含量的分布在三个坡度范围内的剖面层次上都遵循表聚特征,但随坡度范围的加大,速效磷与速效钾含量的分布特征与非岩溶区表现规律并不一致。不同坡向的土壤理化性质特征有一定差别。逆向坡与顺向坡的土壤机械组成差异不大,土壤容重、含水率、孔隙度随坡位的变化特征与非岩溶区一致,在0-60cm剖面内总体变化趋势平缓。逆向坡在不同坡位上的水稳性大团聚体比重高于顺向坡,团聚体破坏率与分形维数皆低于顺向坡,表明逆向坡的团聚体结构稳定性要优于顺向坡,土壤抗蚀性与储水性较优。顺向坡的土壤养分分布特征与非岩溶区一致,而逆向坡土壤养分在不同坡位与剖面深度上的表现差异较大,其并不遵循土壤养分的流失随坡位降低而集聚的规律。2.研究结果显示,随着石漠化环境的演变,土壤物理性质响应强烈,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类指标与土壤含水率表现最为突出,随着石漠化等级的提升,土壤更为粘重、紧密,土壤退化趋势减缓。3.基于核示踪素137Cs研究岩溶区南川南平镇的两处溶蚀洼地与6处岩溶裂隙土壤漏失表现特征,研究结果显示,岩溶区土壤漏失现象并不是随处可见,受岩石构造节理系统的影响,土壤漏失主要发生在岩石垂直节理构造广泛发育的地方。对比土壤养分的分布和土壤颗粒组成特征及其它们与137Cs质量比活度相关性,发现在有土壤漏失与无土壤漏失的地方,其土壤养分与颗粒组成在剖面内的分布有显著差别。4.初步分析了5种土地利用类型在岩溶区与非岩溶区之间的土壤物理性质差异。通过室内分析实验,发现岩溶区南川南平镇5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黏粒含量高于非岩溶区缙云山,除林地与草地外,缙云山的土壤容重普遍高于南川南平镇,含水率低于南川南平镇。分析认为,植被覆盖度显著影响团聚体稳定性。两个地区的5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团聚体破坏率均随剖面深度的增大而增大,其中,灌木丛与林地的团聚体破坏率最低。灌木丛土壤非水稳性团聚体体积分形维数较低,团聚体结构稳定性较好,撂荒地与耕地分形维数较高,团聚体结构稳定性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