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茂七之乱史料传承考——兼论相关史事

来源 :厦门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xiangr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明正统间发生在福建的邓茂七之乱,是明朝建立后爆发的规模最大的民众作乱。明清史籍对此多有广泛记载,让人们对这次动乱发生的始末,产生深刻的印象。然而,就各种史籍的记载内容来考察,对此事件又不免有众说纷纭、互相矛盾的地方,使人对此事件的记载史料不免产生怀疑。清代史家夏燮虽对其中的个别记载提出了质疑,但受于时代条件限制,并未能对此进行深入剖析和订正。日本学者田中正俊在分析邓茂七史料的过程中,认为其中存在三个系统的史料,但他也未能就其流传和演变过程,特别是谬误产生的原因等方面作更深入的探索。有鉴于此,笔者在尽可能收集更多史料的基础上,进行多方对比、考证和分析,确定邓茂七之乱的史料记载之所以众说纷纭、互相矛盾,原因就在于张楷在《监军历略》中进行了虚假编造,伪造史实。同时,笔者也梳理出比较可靠的史料,提醒大家不要为错误的内容所蒙蔽。此外,笔者对此次动乱的其他相关史事也进行了讨论,认为动乱的发生除了经济关系层面的原因之外,与当地的自然环境特质也有密切的联系。明政府在动乱之后虽然采取了诸如蠲免赋税、设县筑城、推行礼俗教化和封禁山林等多项措施,但效果都不太明显,此后该地区仍然动乱不断。然而,从另一方面来说,明政府从此次动乱的善后中也得到了一定的经验,为此后他们处理类似事件提供了不少的借鉴。
其他文献
地名是历史地理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基于丰富的文献资料,初步综合考察徽州的地名特征。复杂的自然地理状况和浓厚的历史人文特征是徽州地名形成、演变的根据和原因。多种多样
恐怖故事
期刊
辽东是明代北方防御体系中的重要地区,其治乱形势直接关系到明王朝的兴衰.本文选取明代辽东问题的一个侧面--辽东与山东的地域关系进行研究,对明代辽东隶于山东这一特殊历史
20世纪60年代是美国历史的一段重要时期。这一时期以社会运动的风起云涌为主要特征,黑人解放运动、和平反战运动、文化解放运动以及校园学生运动是这一时期社会抗议的四大主题
巴林独立以前,由于英巴两国《特鲁西尔条约》的签订,在制定外交政策时,需要参考英国的意见。巴林所做出的外交决策不得与英国的利益冲突。巴林的外交取向则是一种单边外交,它
随着中国陶瓷文化的继承与传播,窑址从考古走向展示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众多窑址展示方式层出不穷,将窑址文化带入公众的视野。然而目前的窑址展示尚未得到预期的效果,也无法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