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古代社会一直被灾害与饥荒所困扰,历代执政者都有赈恤百姓,保障民生的责任与义务。清代也不例外,清朝入关以后的历代帝王对于国计民生均比较关注,都能做到施仁政、惠民生,积极赈灾,恤农养民。清朝初年是国家赈灾事业的探索与初创时期,制度性的建设尚未开始,这一时期的国家赈灾主要依靠最高统治者下令,地方督抚官员配合实施。地方与民间力量的参与明显不足。乾隆时期是清代国家赈灾事业的高峰期,此时国家政治升平,河清海晏,乾隆皇帝务实勤勉,国家赈灾制度不断完善,常平仓、社仓、义仓的粮食储备日益丰盈,无偿赈济、低价赈粜、有偿赈贷三种赈灾方式并行不悖,皇帝尽力督导,地方努力施为,在国家、地方、民间的共同努力之下,乾隆时期的国家赈灾事业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清朝中期以来,国家政治生态日益恶化,各级官僚走向腐败,政府机构效率低下,常平仓、社仓、义仓储备亏空严重,国家赈灾事业盛极而衰。嘉庆、道光时期是国家赈灾事业的延续期,这时的国家赈灾事业虽从乾隆时代的顶峰上滑落下来,但是依然能够维持运转。但到了清朝晚期,国家的赈灾事业走向了衰败,此时的国家赈灾体现出的特点为,主要推动力为国家的政治号召与奖叙,以地方督抚积极倡导,士绅助赈为运行模式,彰显出国退民进的色彩。此时的国家赈灾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延续王朝统治虽然依然有些许作用,但是国家层面的赈灾制度已经遭受到破坏,体现出王朝末世国家治理能力的衰退。纵观清朝的国家赈灾,在减轻百姓负担、恢复农业生产、维护社会稳定等诸多方面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仍有其不可避免的缺陷。首先是胥吏为奸,这不仅是清代国家赈灾,也是中国赈灾史上一直都未能解决好的难题,根本原因是缺乏对于基层社会的长效监督机制。其次是清代的国家赈灾依然深受政治生态的影响,依然没能逃脱王朝治乱兴衰的死循环,当国家政治清平时,政府机构能够有效运转,对于各级官员的监督也能切实到位,赈灾事业便蒸蒸日上。但当国家政治生态恶化时,各级官僚上下其手侵吞舞弊,对于赈灾的监督也是空有虚名,赈灾事业便不可避免的走向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