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对农产品食品安全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食品安全关系到全社会的健康发展,保障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同时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也是解决农村问题,提高农业生产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当前我国许多农产品的质量标准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加快推进农产品标准化成为日益迫切的问题。吉林省是农业资源大省,农业基础条件好,农业标准化工作肩负着提高农产品产量和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推动行业科技进步和保护消费者健康的重任。农业标准化是现代农业建设的前提和基础,是现代农业重要标志。多年来,吉林省始终遵循“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标准化必须先行”的理念开展工作,把农业标准化作为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手段来抓,把农业标准化作为统领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总抓手来抓,为新时期吉林省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本篇论文总共分为五部分,总体上是围绕着“农业标准化理论-----实践-----理论-----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总结结论提出对策建议”这一主线,从以下方面进行了分析论述:第一部分,主要是引言部分,介绍了本篇论文的研究依据、研究背景、研究方法、国内外标准化领域的研究现状。第二部分,只要介绍了农业标准化方面的相关理论综述,包括农业标准化定义、农业标准化理论的内容、农业标准化的规律和作用。第三部分,详细阐述了吉林省农业标准化生产的现状,包括吉林省农业质量标准体系基本框架已经形成,监管及检验检测体系建设不断加强,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成效显著,农产品认证体系逐渐健全,农业标准化推广模式呈现多元化。第四部分是本文的主体部分,通过本人的实地调研数据汇总,运用logitic模型实证分析了农业标准化生产的经济效益的影响因素,得出的结论是:小规模精细化高人力资本投入可以有助于实现农业标准化生产的经济效益;农业生产者的经验和文化素质、政府科技培训可以提高标准化农产品的经济效益;农产品的经济效益随着标准化技术来源的不同而不同;在农产品市场机制不完善的前提下,农产品认证分级不同,对于标准化农产品经济效益的影响方向不同,其中有机认证最能实现农产品的经济效益;农产品的销售渠道也同样影响农产品的销售价格进而影响农产品的经济效益。基于上述结论的基础上,论文最后提出了促进吉林省农业标准化生产的政策:加政府培训力度。扩展好资金来源,完善政府资金使用,加强农产品安全认证工作,完善市场服务体系,扩大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要强化农民对农业标准化的了解和认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