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对农村自杀遗族的悲伤体验和自杀行为进行筛查与干预,并评估其干预治疗的效果,为建立有效的农村自杀遗族的心理救助、家庭健康及自杀预防与干预策略和模式,提供现场实验研究的依据。方法:在中国北方地区的某县市范围内,随机抽取8个乡镇作为研究对象的取样现场。收集死亡时间在2006年10月1日至2011年10月1日5年间所有自杀死亡的目标人,并选取1-3名目标人的8类亲属为研究对象。采用自杀态度问卷(QSA)、Beck自杀意念量表中文版(BSI-CV)、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悲伤体验问卷(GEQ)、家庭功能问卷(FAD)及自编社会人口学问卷为研究工具,对选取的254例农村自杀遗族研究对象进行现场一对一的问卷调查及心理解剖访谈和评估。再以56名悲伤体验问卷得分大于140分的农村自杀遗族中可以进行家庭综合干预治疗的33例为研究对象,比较其受干预前后自杀态度问卷(QSA)、Beck自杀意念量表中文版(BSI-CV)、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悲伤体验问卷(GEQ)的家庭功能问卷(FAD)差异,评估悲伤辅导及自杀干预治疗是否有效。结果:(1)干预后33例自杀遗族的自杀态度问卷中的对自杀行为性质的认识(t=-10.296, p<0.001),对自杀者的态度(t=-14.944, p<0.001),对自杀者家属的态度(t=7.962, p<0.001)及对安乐死的态度(t=-5.164, p<0.001)4个维度的得分与干预前相比差异显著。(2)GEQ分数大于140的自杀遗族自杀意念的发生率明显高于GEQ分数小于140分的自杀遗族(χ2=35.80, p<0.001)。干预后33例自杀遗族在量表的总分(t=38.749, p<0.001)及自杀意念(t=28.489, p<0.001)、自杀风险(t=43.249,p<0.001)维度上的得分与干预前相比差异显著。(3)干预后33例自杀遗族的汉密顿抑郁量表总分(t=5.813, p<0.001)与干预前相比差异显著。(4)干预后33例自杀遗族的悲伤体验问卷的总分(t=13.153, p<0.001)及羞耻感(t=16.124, p<0.001)、独特反应(t=4.041, p<0.001)、丧失社会支持(t=3.711, p<0.01)、责任(t=8.824,p<0.001)、拒绝(t=6.544, p<0.001)、一般悲伤反应(t=4.307, p<0.001)、寻求解释(t=6.076, p<0.001)、耻辱感(t=3.765, p<0.001)、内疚(t=5.359, p<0.001)、躯体反应(t=6.558, p<0.001)和自毁行为(t=5.855, p<0.001)11个因子的得分与干预前相比差异显著。(5)干预后33例自杀遗族的家庭功能问卷中的问题解决(t=8.123,p<0.001)、沟通(t=9.930, p<0.001)、情感反应(t=5.204, p<0.001)、情感介入(t=7.755,p<0.001)、行为控制(t=4.989, p<0.001)和家庭总体功能(t=14.489, p<0.001)与干预前相比差异显著,角色维度(t=0.978. p>0.05)无显著差异。结论:采用家庭综合干预治疗方法能够有效的改善农村自杀遗族的悲伤反应、抑郁状况及家庭功能现状,降低自杀遗族的自杀意念,并能够端正其自杀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