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银发浪潮”的来临及恶化,使得人类在21世纪不得不面临老龄化问题所带来的巨大挑战,随着养老服务需求的日渐膨胀,养老问题牵动着社会系统的每一根神经,触动着社会的安定与和谐。作为老年人人生旅途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度过晚年生活,以及应该怎样在余生里实现自我价值,是我们社会每一个个体都应去积极追溯的答案。“农村开发式助老扶贫”即在助老扶贫工作中,转变传统观念,变单纯的政府“输血式”救济,为政府“输血式”救济与社会“造血式”扶助相结合,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充分利用社会帮扶资源,形成滚动式发展的局面,农村老年人再次参加力所能及的工作或劳动,努力促使农村低龄老年人实现自养,让更多农村贫困老年人脱贫,不仅解决了农村老年人一时的生活困难,而且解决了农村老年人晚年生活的后顾之忧。“开发式助老扶贫”回答了“积极老龄化”下“给时间以生命”的问题,同时也为因老致贫、返贫提供了最优解决方案。本研究尝试从管理学、社会学、法学等角度入手,以结构功能主义、活动理论等为理论基础,通过对我国农村开发式助老扶贫建设的现状、问题以及成因等方面进行解读,并加以案例分析,在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从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关怀三个层面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以期为我国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可持续化开展提供借鉴,也为该命题理论研究的进一步深化提供思路。本研究认为“助老扶贫”,即帮助贫困老人走出贫困,实现更好的养老,以达到缓解社会矛盾,充分调动农村低龄老人的能动性和积极性,“开发式助老扶贫”更注重改变以往“输血式”救助,努力开发老年人“造血”功能。同时,积极开发老年人力资源,帮助老人实现再就业从而走出贫困,社会公众应了解这并不影响青壮年就业,更不应该具有年龄歧视,社会成员应协同合作,努力创造一个“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和谐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