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藏彝走廊”上、大渡河畔,有这样一个族群,他们自称“本地人”,称居住在同一地域的汉族居民为“客民人”。据相关资料记载和当地居民口述,“本地人”、“客民人”于不同时期迁徙到当地。两个族群的文化,在自身规律和外部环境的共同作用下,不断发展。作为地域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两个族群的丧礼,在其自身特性和外部环境的共同作用下,相互浸润、影响。由于人口相对较少、区域相对闭塞、社会环境不断变化,现存文献中与两个族群丧礼相关的文字记载有限。因此,通过实地调查,对两个族群的丧礼进行记录、整理、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对两个族群的丧礼主要程式进行梳理后,本文发现,两个族群的丧礼在保存本族群文化特性的同时,在多个方面呈现出了一致,在丧礼所用器物方面更是如此。同时,在人类共通情感表达,家族、区域社会关系网络建构及地域社会、历史事实保存等方面,两个族群的丧礼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两个族群的丧礼发展、演进至今,虽然在程式、器物方面,已发生了较大变化,但其对古礼的传承仍是清晰可见的。这些传承与变化,都是在丧礼所具有的文化传承性和适应性的作用下出现的。通过对“本地人”、“客民人”丧礼的记录与分析,本文认为,要完整保存两个族群的文化,以多种手段,进行阶段性的记录、整理、研究很有必要。这是避免资料、文献不足现象继续出现的可行之路,也是我国多民族共存、文化多样的必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