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百年来,地球气候正经历一场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且变暖的趋势将在短期内难以逆转,气候变暖会使不同尺度区域天气和气候极端事件的出现频率发生显著变化。我国、非洲和美国的研究均表明,在大城市,每年因热浪袭击可致死亡人数增加数千例。根据2020年和2050年的气候变化预测,估计夏季的死亡率将会有较大增加,尤其是老年人特别难以适应高温。因此高温越来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和气象学家的关注,对其变化规律和评估的研究也十分必要。本文尝试从灾害风险视角研究区域高温事件,提出高温灾害风险分析与评价的一般程序与方法,对高温灾害进行研究,同时也丰富了高温灾害风险评估的理论体系。本文选择华东地区作为实证区,研究结果对了解区域高温灾害危险性以及承灾体脆弱性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为区域高温灾害风险管理和减灾提供了参考依据。高温灾害是我国华东地区频发的自然灾害类型。本文基于华东7省市1951年-2008年28个站点日最高气温监测数据,运用Excel、Spss进行高温(日最高气温≥35℃)和酷暑(日最高气温≥38℃)天数的提取、统计和时间序列分析,并进行GIS空间分布图绘制;再基于高温灾害危险性分析基本思路,运用Pearson-Ⅲ型概率模型进行高温强度-频率估算;借助ArcGIS地统计分析和栅格重分类工具开展华东地区高温灾害危险性评估与分区;再以上海市为例,运用曲线拟合工具绘制其高温用电、用水、高温门急诊增加率的脆弱性曲线,最后再进行水、电、人员康复费用的价值估算,最终得出上海市的高温灾害损失值及损失空间分布图,最后与华东地区的危险性空间分布图相互叠加,推算出华东地区的损失分布状况。研究表明:100年一遇情景下,华东7省市高温强度分布在0 d/a~73.25 d/a之间,且以35d/a~65d/a最为集中;高温灾害强度在空间上呈现出“中心-外围扩散”模式,即以福建省的南平和永安为高温中心,依次向外围递减;到江苏省和山东省则出现明显的高温“低值”区域。高温高危险等级分布在江西、福建和浙江交汇区域,低危险等级广泛分布在江苏、安徽和山东等地;随着重现期降低,高温危险等级逐渐降低,高危险区域面积逐渐减少。高温灾害的脆弱性分别用耗电、耗水、高温门急诊量和综合脆弱性四个指标来度量,并分为6个等级标准,通过GIS栅格运算,分别得出6种典型情景下各个脆弱性等级的空间面积,100年一遇情景下承灾体的用电较高脆弱性面积为5.45万km2、无脆弱性面积为51.30万km2;用水较高脆弱性面积3.35万km2、无脆弱性面积为51.29万km2;人口较高脆弱性面积为2.14万km2、无脆弱性面积为13.53万km2;综合较高脆弱性面积为0.17万km2、无脆弱性面积为48.52万km2。高温灾害损失综合风险包括用电、用水和人口3个因子,并按较低风险、低风险、中风险、高风险和较高风险5个等级分别赋值9、7、5、3和1,分别计算出高温灾害损失风险空间比例,得到用电、用水、人口、综合损失风险空间面积,总体看来,综合风险在较低重现期下较低风险等级下的面积较大,在较高重现期下面积较小,重现期越高,高风险面积值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