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澜,著名的民主人士,中国民主同盟的首任主席,与中国共产党亲密合作,推进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本文立足于张澜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社会历史条件和个体条件,简述和分析了张澜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基本途径,并对张澜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功绩和不足之处进行了历史评价。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张澜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社会历史条件。这一部分分析了张澜从一个爱国民主人士转变为接受马克思主义,并运用马克思主义有关理论分析和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社会历史前提。文章主要从近代以来中国社会面临的两大历史课题,需要新的理论武器;新的革命力量的成长也需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中国共产党对张澜的影响等方面进行阐述和分析。第二部分,张澜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个体条件。张澜能对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做出贡献,除了社会历史条件的客观影响外,与他自身的成长经历和主观努力密不可分。张澜的勤奋好学奠定了他深厚的文化功底,他坚持以科学的方法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而能够在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过程中了解分析中国国情,客观上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三部分,张澜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这一部分主要结合张澜的生平以及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几个重要时间节点,将张澜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进行梳理。第一阶段(1918—1937):开始接触、认同和接受马克思主义;第二阶段(1937—1945):用马克思主义分析中国问题;第三阶段(1945—1955):与中国共产党风雨同舟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四部分,张澜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途径。从五四运动后到新中国成立后,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张澜通过多种方式巩固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的舆论阵地,开展青年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同时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探索中国社会历史课题,并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结合,以此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五部分,张澜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评价。这一部分旨在对张澜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与局限作一个总结,以期为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及解决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发展所面临的问题提供一定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