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基于一阶段DEA过程的生产率测度模型往往由于黑匣子假设的限制掩盖掉了生产活动中生产阶段和治理阶段的效率差异。本文采用考虑生产阶段和治理阶段的2-stage SBM方法测度了2004~2013年我国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两阶段的环境非效率以及其非效率的构成。基于这些实证数据本文测算了全国及三个细分区域(东部、中部、西部)的总体环境非效率、生产阶段环境非效率和治理阶段环境非效率情况,并通过将总体环境非效率分解为各个要素非效率探究了全国及各区域的主要非效率来源。最后,本文采用连续性动态分布方法验证了全国总体环境非效率的收敛趋势。环境效率测度与非效率来源方面研究发现,在全国层面上,2004~2013年全国总体环境效率经历了从持续恶化到趋于平稳的过程,且非效率的的主要来源是生产阶段的非效率,然而治理阶段的非效率影响在逐渐上升;全国生产阶段和治理阶段非效率的最大来源均是非合意产出。在区域层面上,东部地区在总体环境效率和生产阶段环境效率上遥遥领先于中部和西部,但在治理阶段环境效率方面,三个地区之间的差异较小;三个地区生产阶段非效率的主要来源均是工业SO2和工业烟粉尘;东部和中部治理阶段非效率的均主要源于废气治理费用,西部则是三个要素影响基本相当;东部历年总体环境非效率的主导力量是废气治理费用非效率,而中部和西部都为生产阶段生成SO2非效率和工业烟粉尘非效率。环境非效率收敛分析表明2004、2009和2013年环境非效率核密度分布呈现出相当一致的单峰分布的特征,且波峰有向右平移的趋势,这意味着总体环境非效率是在增长的;基于转移密度分布作净转移概率曲线,我们发现非效率值0.23两侧的样本均倾向于向0.23变动;采用连续性动态分布方法测算全国环境非效率的遍历分布(即长期分布),结果显示全国环境非效率出现俱乐部收敛的情况,峰值分别为0.23和0.47。遍历分布的俱乐部收敛的情况说明:虽然大多数省份将收敛于环境非效率为0.23的位置,但仍然有相当一部分省份将收敛于0.47。这意味着从长期来看,中国各省份的环境非效率将出现明显的两级分化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