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现存的文献资料中去发现古代语音的特点,是研究汉语语音史的一个重要手段。前人对唐诗宋词元曲用韵的研究可谓备矣,但对于明代北曲用韵的研究却很少,这是因为不少有关曲韵的著作认为:明代北曲用韵仍然遵守周德清的《中原音韵》,而南曲则遵守《洪武正韵》,通过这两部韵书基本可以看到当时的语音状况,所以对明代北曲作品重视不够,研究成果也很少。为了弄清北曲是否完全遵循《中原音韵》的问题,本文对明代河北散曲家薛论道散曲的用韵情况进行了考察。通过对薛论道散曲用韵的整理归纳,本文发现其用韵共分十六部,即东钟、江阳、支思、齐微、鱼模、皆来、真文、寒山、桓欢、先天、萧豪、歌戈、家麻、车遮、庚青、尤侯,比《中原音韵》少了侵寻、监咸、廉纤三部,此三部分别归入真文、寒山、先天三部。另外,薛论道散曲韵部中的齐微、鱼模两部也有明显分化的倾向。齐微部中声母为[f][v]的唇音字绝大多数都押入灰韵;鱼模部中鱼韵与模韵合用14次,其中13次都是鱼韵的入声字押入模韵。而这些入声字的韵母在现代汉语中已经全部为[u]。文中通过与《中原音韵》《洪武正韵》的对比,发现薛论道散曲用韵存在着诸多异部通叶现象:或是阴声韵部之间相叶,如鱼模部与尤侯部互叶;或是阳声韵与阴声韵相叶,如江阳部叶入鱼模部;或是阴声韵与阳声韵相叶,如家麻部叶入真文部;或是阳声韵之间相叶,如侵寻部叶入真文部等。其中有的属于失韵、借韵的现象,如江阳部叶鱼模部是失韵,先天、寒山、桓欢部之间通叶是借韵;有的属于作者押韵较宽的现象,如东钟部叶庚青部;而有的则反映了汉语语音流变的痕迹,如皆来部与车遮部相叶,反映出皆来部中的[k]系声母字失去[i]韵尾与车遮部合流的演变痕迹;又如鱼模部与尤侯部互叶,反映了源自中古尤侯部的个别唇音字在明代仍然存在文白两种读音,而这两种读音一直并存发展;等等。此外,我们对《中原音韵》中漏收字进行了归纳,通过归纳,我们发现不少常用字《中原音韵》都没有收入,如“他、错”等,这反映了《中原音韵》在取字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局限。通过对薛论道散曲用韵的研究,我们发现明代北曲的用韵有自己的特点,并非完全遵循的是《中原音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