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丘脑疼痛信号分子在艾灸镇痛中的响应研究

来源 :成都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zzh19860525an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索艾灸对慢性炎症性疼痛的镇痛效应及对下丘脑疼痛信号分子表达的影响。  方法:选取雄性健康C57BL/6J小鼠(清洁级,6-8W,体重20±2g)48只为研究对象,筛选热痛阈值基线在13s-18s的小鼠,将其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模型+艾灸组(简称模灸组)。模型组和模灸组皆予以右后足底注射完全弗氏佐剂制备慢性炎症性疼痛模型。模灸组于小鼠造模后第4天开始进行艾灸干预治疗,选取右侧足三里穴,持续温和灸30min,其余各组以相同方式和强度进行抓取固定。分别于造模前、造模后第3天、艾灸前、艾灸后0min、30min、60min、90min、120min测定小鼠的热痛阈值。痛阈测定结束后立即取出小鼠下丘脑组织,运用PCR Array高通量分子筛选技术检测、Q-PCR技术验证参与艾灸镇痛的下丘脑疼痛信号分子的表达情况。  结果:  (1)热痛阈结果:  组间比较:造模之前,分析比较三组小鼠的热痛阈基线值(Baseline),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造模之后,模型组与模灸组热痛阈值均显著下降;与空白组进行比较,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模型组与模灸组相比则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组内比较:模型组、模灸组热痛阈与自身造模前相比下降明显,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空白组、模型组热痛阈值在固定前与固定后0min、30min、60min、90min、120min相比均无差异(P>0.05)。模灸组在治疗结束后0min、30min、60min、90min、120min热痛阈值皆显著上升,各时间段痛阈值与造模后比较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其中在治疗结束后0min至60min呈现出最为显著的差异。  (2)参与艾灸镇痛的下丘脑疼痛信号分子PCR Array筛选结果:  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下丘脑有7个疼痛相关基因发生显著差异表达,其中上调表达的疼痛相关基因包含4个,分别是CCL12、CCR2、IL-1α、TAC1基因。下调表达的基因有3个,分别是NTRK1、SCN10a、SLC6a2基因。与模型组比较,模灸组有13个疼痛信号分子发生显著差异表达,且都是下调表达的疼痛相关基因,分别是CCL12、CCR2、IL-1α、CD4、CX3CR1、EDNRA、IL-1β、IL6、PTGS2、TLR4、CNR1、SCN10a、TRPa1基因。  (3)参与艾灸镇痛的下丘脑疼痛信号分子Q-PCR验证结果:  与空白组相比较,模型组趋化因子CCL12与CCR2均上调;与模型组相比较,趋化因子CCL12与CCR2在模灸组皆下调。与PCR array结果变化趋势保持一致。  结论:  (1)艾灸足三里对慢性炎症性疼痛模型小鼠具有较好的镇痛作用;  (2)下丘脑参与艾灸镇痛;  (3)艾灸镇痛效应的发挥可能与下丘脑CCL12、CCR2、CX3CR1、IL-1α、IL-1β、PTGS2等参与疼痛反应调节的炎症因子基因表达水平相关。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化痰降气胶囊对哮喘模型豚鼠组织形态学、肺功能与血气分析的影响,检测炎性介质及细胞因子等的变化及意义,进而分析中药化痰降气胶囊对哮喘的可能治疗作用及机制。
目的:检索古、现代文献中针灸治疗亚健康状态的处方,分析腧穴使用规律,并且对比古、现代针灸选穴规律,为临床制定亚健康的针灸处方提供一定的参考。  方法:古代文献检索以“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