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儿童时期是个人成长的关键时期,由于生理心理的迅速成长,他们已经产生了强烈的人际交往需求,而这种需求能否得到满足,对他们心理的健康成长起着关键作用,但是儿童的该种需求往往被老师和家长所忽视。教育是多方面的,除了知识教育,儿童的心理健康成长也同样应该得到关注,和同学老师良好的人际关系对儿童的学习成绩会有积极的影响。一致性沟通是一种健康的,高自尊的沟通方式,与其他四种非健康的沟通模式相比,它能良好的处理好自我,他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培养儿童的一致性沟通对儿童成年以后的生活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小组工作因其活动主题多样,成长效果明显,在我国的社会工作实务中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而无论我们用什么观点来研究社会,总是需要把人放在社会中考虑,放在人际关系中考虑,因为人总是生活在关系持久密切的团体中。人类对归属感的需要是一种强有力、根本的、具有普遍性的动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沟通模式,有些人的人际风格只要通过个别沟通就变得一目了然,有些人际风格则需要数次在小组活动中的观察才能明晰,在社会缩影般的小组中对适应不良的人际行为加以确认并予以纠正,并最终形成健康的一致性沟通。自中国内地专业社会工作专业研究与实践的发展之初,儿童群体就成为其主要的服务对象。在儿童教育中,人机交往能力也引起了一定的关注,在教育领域的研究中,相关成果并不少见。然而在实践操作层面上,学校对广泛开展的儿童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显得“有心无力”,缺乏更深入的关注及更系统的服务。在这种情况下,社会工作成为学校教育的有力补充。在中国内地的社区,学校,社会组织的社会工作开展过程中,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方法都得到了一定的运用。其中小组工作方法是较为主要的方法,以其乐群性、趣味性和对学校教育的有力补充性独具实用价值和实践效果。在中国内地针对儿童服务的小组社会工作产生出了一系列本土化的研究和实践成果,他们展示了小组工作的应用情况及小组社会工作的魅力,但是对儿童人际沟通的训练相对缺乏,可见,针对儿童开展小组工作,进行儿童人际交往能力培养的研究与探索非常重要,这既是对儿童人际交往发展需求的满足,也是对中国现有研究与实践的有益补充。在本文中,在一致性理论和小组工作方法的支撑下,我们通过模拟真实的课堂,观察儿童的人际沟通习惯,在此基础上,通过策划相关活动带领小组成员改变自身的不良沟通习惯,最终达到一致性沟通。